聚焦健康中国 防控(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黄开斌)
核酸检测作为初步判断测试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关键指标,进而成为令“封控隔离”和“动态清零”政策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节点。从2020年到2022年,从全员检测、三天两检到一天一检,甚至是一天两检,核酸检测已成了一场为了检测而检测的表演大戏。在核酸检测已成为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常态时,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或追问,核酸检测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核酸检测的CT值、阴性和阳性意味啥
核酸检测的CT值,以及阴性和阳性这三个概念很是玩味。CT值代表培养病毒样品的循环次数,其原理如下:咽拭子采集样品中,即便存在新冠病毒,其数量也很可能太过微小,无法达到能被检测出的水平。为准确判断中的病毒数量,检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培育,每一次培育,病毒数量都会增加数倍。这样的一次培育被称为一次循环。按照我国后来的标准,培养35次后(据说早先是40次),如果样品中的病毒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数值,则认为测试者携带新冠病毒。如果不到35次循环即检测出病毒(CT值≤35),意味着样品中的病毒数量更多,记为核酸阳性。如果35次循环后没有检测出病毒,意味着样品中的病毒数量更少,记为核酸阴性。如果循环40次呢?那就有可能检测出病毒的,因为,培养的循环次数多了,自然病毒数量就会多些,于是就记为核酸阳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回国人员,在国外检测核酸阴性,一回国,核酸检测就阳了,循环培养的次数不一样嘛!
由此可知,核酸阳性和阴性的区别在于病毒数量的多和少,而不是绝对的有和无。可以说,我们现在人人都有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一想,凡是在疫区生活或跟新冠病患者有时空接触的人,现在全国各地都病例,是不是都有可能感染上病毒,成为病毒携带者;第二,凡是打过新冠疫苗的,就是主动地感染上病毒,也是病毒的携带者。所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也并不代表一定没有携带病毒;同时,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也并不意味着罹患新冠肺炎,那也就是一个无症状感染者而已。所以,大面积的全员核酸检测的目的,不是检测你身体里有没有新冠病毒,而是判断你此时身体里病毒的多或少状态,这是筛查,是在网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正气)强弱变化,如果身体强壮,保持正气不衰,你就永远是漏网之鱼,检测永远是阴性;如果你的身体不强了,免疫力低下了,你就可能会在检测时变成阳性,就成为网中之鱼,就得进方舱或进医院了。就这一测之结果决定了你是否“新冠”,也不管你是否有病症。足见,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防控中,这核酸检测可谓掌握着每个人的生杀大权。
可这核酸检测真的有那么大能耐和作用意义吗?依据美国生物化学家凯利·穆利斯(核酸检测的发明者,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可惜他在2019年8月美国新冠疫情爆发前,神秘的死了)的说法:核酸检测只是一个实验室研究工具,不能用于临床诊断任何感染性疾病,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核酸检测对几乎任何物质进行检测,都可以出现阳性反应。现在,美国FDA文件也承认,“核酸检测”RT-PCR,并没有拿“单独分离”出来的“新冠病毒”样本做过“测试校验”。所以,核酸检测只是可以检测出相关的病毒,而且只要重复循环进行都可以呈“阳性”。由此可见,反复全员核酸检测(筛查)涉嫌有意欺瞒或欺诈政府和百姓,应当必须接受调查和审判。
二、核酸检测可谓在喧宾夺主,瞒天过海
核酸检测是一项有价值的技术,但其发挥价值需要特定的前提。此前提是,有传染病发生,运用核酸检测出病毒的传播特性以及载毒量,协助整个疫情的判定。或者说,核酸检测有助于探测一个初见端倪、致病率和致死率均高的病毒是否存在,其开展就是有意义的。而当核酸检测只能判断一个普遍存在、致病率不高、致死率极低的病毒是否存在时,其检测的意义就需要被审视了。因核酸检测的本质只是判断病毒的数量,而病毒的数量多寡,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在脱离患病的前提下反复全员核酸检测,这样不仅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全民的恐慌,还会大量地浪费社会资源和财富。
然而,这场新冠疫情,核酸检测从最初的“跑赢病毒”必要环节,逐步变成了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的主角。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在《疫情防控!请警惕重蹈文革的覆辙》一文说过,对一场疫情的研判,至少要考虑病毒(病原体)、疫病和传染性这三个因素及其联合起来的疫情。病毒,就是引发疫病的病原体;疫病,通常是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古称疫疠;疫情,指的是发生了传染性“疫病”的流行情况(也包括就此引发的舆情)。如:这场新冠疫情,就是由新冠病毒通过一些途径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而伤害到人体健康,并形成传染性广泛流行,继而构成了对社会的危害(包括舆情)。但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研判指标,被“喧宾夺主”了,换成了“病毒”的核酸检测,而不是对“疫情”的分析监测。也就“核酸检测”成了这场疫情的关键和风向标。而似乎不管是否引发疫病及其传染程度和社会危害情况,事实也是那些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尽管携带新冠病毒,但并没有明显病症,也没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又能有多大呢?
那有人会说,核酸检测有社会价值,不能单看病毒对检测者本人的健康影响,也要考虑到病毒的传播可能给更多人带来伤害。可是,当下的新冠病毒已经历了三年的变异,其毒性已大大的减弱,而核酸检测阳性者90%以上没有症状。请问!如果病毒有90%的概率不会引发疾病,对人的身体健康又没有太大影响,又何必常态化反复地检测每个人是否感染病毒呢?
还有一点就是,疫病的发生是体质与病原体,即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体是致病的外在因素,体质才是决定一个人感染后是否发病的内在因素。而疫病的传染流行,则是要传染源(疫病)、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齐备才能形成所谓的“疫情”,否则,就只能是疫病或无症状感染者。而我们的这场疫情防控却在病毒(传染源的点)上大作文章,而对传播途径采用“一封了之”,对易感人群也不分青红皂白,统统都常态化做核酸筛查。这也可以说是在偷梁换柱和瞒天过海了。当然,这也可以是人为地制造出恐慌舆情和新冠疫情。人们身体上虽然没有发病,但是心理上都病得不轻了。然后,一些基因公司就可以顺利地收割一个国家或民众的经济财富。
退一步说。因为,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导致肺炎的比例较高,症状也比较强烈,那么,核酸检测作为帮助患者判断病因、精准确定治疗与隔离方案的重要步骤,很有必要。但到了2022年底,核酸检测已经只是一个可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而对确定是否引发病症和预警传染风险已没大意义。再说,毒性已经很弱了,即便感染也不一定生病、几乎也不会死亡。也就是说,核酸检测结果只能代表病毒的数量,与人体健康、社会风险的关联已然不如往昔了。所以,此时此刻,核酸检测的结果已不能作为新冠疫情研判的关键指标,当然,也就不应该作为社会筛查了,只应作为一些高危人群和特殊岗位人员的定期检测和监测,以及临床协助或鉴别诊断新冠的手段。
三、核酸检测的戏演砸了,不止吃相难看
由于核酸检测的魔幻式表演,就无形中改变这个疫情防控的重心和方向,把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都聚焦到了对病毒的追查和随即的封控隔离上,而且它象一架风箱不断地“拱火”,让这场新冠疫情一发而不可收了。不知不觉间,没有铃声,没有锁链,人们都生活在了真实与虚拟的世界里。一旦被封控,就画地为牢,成为大白们驯化的羊群,每日领受着有限自由出来做核检。无论是在寒风,还是在烈日中,人们排着长队等待“引颈就戳”,这场面已成了一些城市的一道道“风景”。更甚的是,检测结果带给个体的痛苦,很可能超过染病的困扰。尤其是阳性制造的恐慌,让人很是担惊受怕;如检测不规范和结果造假,则更是让人痛心。整个社会已是人心惶惶或精疲力尽了。我想,没有人的希望在这样无休无止的核检防控过程中被耗尽,有人就说,这耗尽的是每一个爱国者的拳拳之心和对中华正在崛起的希望,这种做法是一项很大的政府公信力的挫伤,是误国误民,是诛心杀人。可以说,当前的这一切乱象和困境都是“核酸检测”惹的祸。
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其中是有巨大的利益链的。而核酸检测机构的“吃相难看”也让这场大戏演不下去了,据媒体报道,一大批的核酸检测公司正在被接受调查,并停止了相关业务。说实在的,除非某种病毒对人体有重大的威胁,否则人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将生命与金钱耗费在对生命健康影响不大的病毒检测上。据了解,很多城市,为满足持72小时或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方可进入公共场所、或乘机、乘车等要求,核酸检测的应用范围和频率不断大幅提升,已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其实,远不止这些“发国难财”和核酸检测不规范及结果造假等问题,还有更深层次问题,如:入口的核酸检测棒,对手想要做点手脚,投点毒什么的,那是防不胜防的,你身体再强壮,也经不住天天投毒呀!事实上那些检测的棉签都扔了,根本没有仔细检测。为什么不改成痰液试纸做检测呢?因为改用痰液检测,那靠投毒封城赚钱的时代就结束了。还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防疫抗疫和治疫的智慧和方法,为什么弃之不用呢?因为,用核酸检测(基因检测)、接种疫苗(新冠毒苗)和特效药物(生物制药)来迎战新冠病毒(基因改编)的攻击!这可是妥妥的高大上的“生物战争”呀!看看!上述这些可都是现代高科技的“基因武器”,我们在不知觉中有可能是看在那些生物科技者们在玩有一种“游戏”!看得是眼花缭乱,抑或是有点懵圈!而又身在其中深受煎熬和痛苦。其中,核酸检测在新冠这场“生物战争”中可谓是领衔主演,它与疫苗接种配戏,表演的是亦真亦幻,让人很难看出破绽。等回过神来,就会细思极恐!在此再次提醒,谨防“基因科技”的犯罪,这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地正在发生着呢!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