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如何为中医“人才”脱俗解惑?

编辑部2020-06-08 17:28:23
健康阅读: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2020-06-08 17:28:23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思想 兼论新时代中医人才建设考评


聚焦健康中国 人才(第一健康报道 编辑部)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于宁投书第一健康报道,对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论述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重要讲话,畅谈学习体会并对新时代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发表新见解。


261134329501188154.jpg

配图


于 宁


在去年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我们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谈发展,就离不开“传承”与“创新”,而传承、创新的主体是人,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就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我们当下面临着“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比较薄弱,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好人才评价这根指挥棒,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传承”什么?又应当如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四个字的答案,“精华”、“守正”。那么中医药的精华是什么,所需要遵守的“正”又是什么?精华,是指事物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守正,是指恪守正道,即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规律。那么中医药的精华、应守之正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医药人才考评的基本标尺。


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构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象思维是其基本思维模式,二者共同造就了中医药学从功能的角度、整体的角度、运动的角度看待生命规律的特点,也正因此,造就了中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健康观。


自《黄帝内经》确立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始,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就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药理论,在中医药其他的经典著作中一直保持着“沿袭”的态势,相对稳定,未曾改变。
如果按照道、法、术三个层级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道的层面,是规律,是法则,也恰恰是中医药学的魂之所在、正之所在。


以与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的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历程来说,从《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到《伤寒论·伤寒例》“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再到明清时期叶、薛、吴、王,温病学的发展,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对病因(所感之气)、病机(所入之门)、病位(所受之处)的认识。无论是以“疠气舍于膜原”立说而创制的达原饮,还是抓住温病发展特点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其中变化的多是以临床为核心的法与术层面的内容,而其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象思维模式构建的司外揣内的指导思想从未改变,这使得中医的温病学从萌芽到成长,逐渐发展与完善。


微信图片_20200608173716.jpg

作者资料图


可以说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是否具有核心观念,是否依照象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能否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标准,也是中医理论及实践不断发展的根基。


中医药学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相对稳定,而在其指导下形成的防治原则、诊疗手段等具体的法与术层面,受临床实践、科学技术的影响,则多有变革。这是我们中医药学“创新产品”的主产区,亦是中医药学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在法与术的层面中,还有大量的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埋藏在古籍、散落在民间、融入在生活中,这些内容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探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精华部分加以保护、继承与发扬。


突破、改善、转变,促人才考评发展


中医药学尤其重视经典。中医经典造就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了理论与实践之中,为后世提供了良好范式。这也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的重要原因。在中医药人才考评过程中,我们亦要将经典作为重要抓手。


如何为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划重点?


一是从量上求“突破”,加大经典考核比重。除设立中医药经典等级考核外,现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结业理论考核、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中医药人才准入类考试与水平评价类考核中都应加大中医经典内容比例,将经典理论看做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二是从质上求“改善”,研发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考核模式。在《素问·著致教论》提到了中医药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即“诵、解、别、明、彰”。诵即诵读与背诵,解是指晓悟与理解。别是指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归纳、鉴别,以期分辨条理,掌握主次。明则是要求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其存在的义理。彰是最终要求,不但要求将所学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疗效,还要求有进一步的阐发。现行的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理论考试,大多以选择题为主开展标准化考试,由于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追求试题的客观化,在别、明、彰的评判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更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的,能够考察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内容的新题型亟待深入研发。


三是从技术上求“转变”,积极探索中医临床思维评价科技手段。囿于目前使用的传统纸笔考试、计算机化考核及实践技能考核模式,中医象思维及望、闻、问、切等中医核心技能的评价评估较为薄弱,影响考核的信度、效度。因此,运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手段,围绕中医经典,探索突出中医药思维特点、实现病例场景再现的中医临床思维评价方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中医人才的标尺在哪里?


此外,通过对核心观念、思维方式的判断,充分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学合理的中医技术与中医诊疗方法的考核评价工作,进而促进这些中医技术、技法从感性上升理性,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促进中医特色、中医精华活态传承,亦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准确把握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中医经典为抓手,运用好中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这条基本标尺,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才能构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责编 秋时雨)


2023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