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北京中科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石青胜
——北京公益性健康养生系列讲座演讲
(有部分删节)
第一健康报道/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中医能治病。
中医能不能治病呢?这个问题好像是个十分幼稚的问题。
可是到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有着院士头衔儿、博士学位的人,都指责中医根本就不能治病!中医误人,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试问:中国在国际上治癌的较高死亡率是由谁“贡献”的呢?
中医能治病!答案是肯定的。斩钉截铁的!不要说中医呵护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绵延数千载;也不要说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基因!这样讲会被那些顽固否定中医,企图灭绝中医而后快的人污蔑为“偷换概念”。咱就说治病,中医行不行?
下面我讲一个刚刚经历的故事。
这个97岁老人家曾经被疾病和不适合的治疗折腾到了死亡的边缘。我们用纯粹中医的手段,把老人家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她今年4月份患伤风感冒,由于年老体衰加之治疗适当,病情愈演愈烈。因为发烧,用尽方法控制不住,病人实在危险,准备用安宫牛黄丸的时候,我才干预。虽然烧退了一些,但是仍然按照肺结核和疑似肺癌治疗,并请了309医院的结核病专家,确诊无误就是肺结核!持续抗结核治疗,直到病人寝食困难,多脏器功能受损,奄奄一息,安排出院。发烧住院时诊断6项疾病;住院32天,出院时诊断12项疾病,条条要命。
回家后,尽管家人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绝对不能看着老人“卧以待毙”,于是,请我们中医治疗,而且是毅然决然地纯中医治疗。
18天后,病人转危为安。现在快两个月了,病人基本恢复到了病前的状态,单从饮食二便来看,还超过了病前的水平!大家皆大欢喜。
我一直说,尽管我们胸怀着复兴中医的伟大理想,但我们的中医水平与大专家相比还是较低层次的,这样一个耋耄老人能够在中医的帮助下起死回生,得益于中医治病功效的伟大。
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中医能治病。
那么,中医常用的诊病方法是什么?四诊合参。
哪四诊呢?望闻问切。
这种方法延续了多少年了呢?
三千年以上。
效果如何呢?
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东汉医圣张仲景传世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以“四诊合参”为诊断依据的,其“叙事”方法都冠以“辩XX病脉症并治篇”。
四诊合参是诊查疾病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六经辨证、八纲辩证是对四诊合参获取的疾病状态的进一步分析。
四诊合参需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呢?主要是体象、物象和脉象,其中体象包括气象、面象、眼象、舌象、手象等;物象包括气象、液象等等。
几千年来,中医先贤把四诊合参研究得无微不至。尤其是脉象、舌象,这些不容易把握,而又对诊断病情极为重要的方法,中医大家们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下来,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以脉学为例,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明代李时珍博采历代各家之长,编著《濒湖脉学》。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今天,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阶段。
300年前,西医的诊断技术是明显落后于中医的。到现在也很少见到西医的传统诊断技术传世。
可能恰恰因为西医这方面的技术有致命的缺陷,所以,在显微镜发明后,西医的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叩诊锤也相继闪亮登场。再后来有了X光透视,有了理化检验。我印象当中,西医在60年前还明显没有多少诊断设备。2006年,解放军总医院建院53周年时,我应邀给总医院写了一首配乐诗朗诵《牵情》,里边描述1953年建院时的情形,全院“只有一栋二层小楼,唯一的一台X光机,还宝贝的不行!”到今天,60年了,301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医疗“航母”,顶级的医学殿堂,其规模宏大,设备先进齐全,仅影像诊断和检验设备就超过了数亿元。
诊断设备的先进,带来了西医的巨大发展。不再局限于大图像了,MIR捕捉到了0.7cm的反射信息变化,PET-CT通过显影剂甚至可以精确到0.3cm的组织变化。借助高倍显微镜,细胞分析到了形态,甚至内部膜、核结构层面;化学药物研究到分子层面,靶向药物到了基因、位点层面。
数字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西医的外科长处发挥到淋漓尽致。毋容讳言,在救死扶伤方面,以外科学为代表的西医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人类医学的瑰宝!
不过,西医大力发展进步的是影像诊断学和生化检验技术,在对抗医学思想下,其割裂人体的机械人体理论,导致了其治疗方法和药物上,尽管更新换代十分频繁,但是对于“内科”疾病,尤其是各类慢性疑难病,西医的治疗效果并没有多么明显的进步。这是其医学思想制约的必然结果。
石青胜院长资料图
说完了西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与发展。咱们再看看中医。
中医在最近这百余年来,除了“救亡图存”外,就是被“科学化”了。尤其是中医被“西医化”的科学化,这对中医的危害更大。1955年国家成立了中医研究院,50年后改称中医科学院。本来的意图也应该是好的,试图让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谁知,科学化的结果,大多是按照西医的模式来改造中医,似乎只要中医越来越像西医,也就是科学化了!
我们说,中医的伟大就在于其天人合一的医学思想,其人体小宇宙观,整体观、系统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这是中医思想的精髓。中医属于生命医学,是形而上的生命健康学说;而西医应该属于人体医学,是形而下的人体伤病学说。中医系统平衡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以及在上述思想理论指导下的理法方药,这是中医的根本。
看看现在中医院校教育和中医队伍的现状,就知道这种形式的科学化到底给中医带来了什么?
这些年来的中医技术进步和中药发展进步有哪些呢?值得深思。
真正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中医科学化,就是袁云娥教授历经十数年艰苦钻研搞成的这个中医可视化技术。今天来的朋友大多对袁教授和她研发的小红像比较熟悉了。这里我不再多讲。
袁云娥教授是西医科学家,曾长期担任301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医学红外成像技术的研究,是个正牌儿的西医。结果,发明了中医的红外可视化诊断技术。为什么?
可以说,袁教授刚一开始并不是想着要为咱们中医诊断学技术发展进步设立课题进行研究的。红外技术应用于医学由来已久。大家知道的乳腺病筛查就是成功运用的案例。袁教授开始也是循着这样的路子搞研究的。结果,搞着搞着,就给搞到中医上来了!
如今,袁教授已经成为中医专家了。当时,她是在红外研究的实践中发现中医的,“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插柳柳成荫”。
袁云娥教授在红外影像技术研究中突然观察印证了中医的脏象学说。前面的例子中讲到,呼吸科与消化科是两个不搭界的二级学科,但是人得病却不按照人家的学科安排得呀!袁教授从红外影像中发现了一个现象: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长时间的系统观察,发现这是一个“铁的规律”,凡是人体概莫能外!进而袁教授又印证了心与小肠、肝和胆、脾和胃、肾和膀胱互为表里的生理病理现象!于是,袁教授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想啊,过去几千年,先人们没有这样的观测设备,他们要经过多少病例、多长时间的观察总结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啊!
实际上,中医的互为表里不是上面我提到的那么简单。袁教授的观察、研究耗时15年,经历了数不尽的坎坷波折。靠着对医学健康事业的执着,靠着对自己所发现问题的科学思考,靠着信念和毅力,袁教授终于走到了今天,小红像终于闪亮登场了!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以上是广义之表里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可以说,袁教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把医学红外技术发展成为中医可视化诊断系统的。
袁教授的功绩,不仅在于她殚精竭虑研发成功了中医可视化诊断系统,还在于她能够向前一步,把诊断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更像中医人的作风,诊断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大家都熟悉看西医,尤其是到大医院看病的流程,一大堆的影像、化验肯定是少不了的,尤其是那些疑难的慢性大病,有一半的金钱、精力是花费在诊断上的。
大家也可能经常“百度”疾病,不难发现,论述诊断的内容洋洋洒洒,不尽其详,可以说掰开了,揉碎了,看透了,轮到讲治疗方法时,却寥寥几行字,几句话。有的干脆就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过去,中医的诊断往往少见长篇大论,而用药的理法方药却论述详尽有加!因为人家西医大夫不用也不会制造一粒药,而中医却是要靠自己处方的!用药如用兵啊!人命关天,谁敢在治疗方法上粗心大意呀!
可视化诊断系统,对于诊断未病、欲病和已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视化依据,对于普遍提高中医的诊断水平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但是从哪里找那么多称职的中医大夫呢?
最近几十年院校培养的中医后人,大多被西医“串”儿了,西化毒素过深的中医已经不大会利用中医诊断技术看病了,离开化验单、影像片子,有不少中医已经不会看病了!更不用说指望他们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解决问题了。
中医属于生命医学,看待人的生命现象包括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就身体本身,也是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和运动的。精神方面,人的七情六欲【注: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欲】对于生命本身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现在都知道,几乎所有的成人癌症都属于身心疾病。身体方面,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压低不舒服,雾霾呛鼻子,过敏,吃多了撑得慌,着凉了感冒,中暑了害病,脏东西闹肚子......
可以说,人体生命的失衡问题,也就是不健康的疾病状态,都是因为内外各种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那么,这些内外因素是怎样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出现反应的呢?生命失衡的状态是怎样表现的呢?
中医多年来形成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八纲辨证等等都是对人体生命失衡状态的认识和分析,这些理论都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得来的,都是非常宝贵的。
但是,这些理论真是博大精深,大多是艰涩的文言文,其语境语义深长,现代人理解起来殊多困难。翻译成白话文后,一些老中医专家还认为辞不达意,恐有误解曲解。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把《黄帝内经》、《伤寒论》、《濒湖脉学》等作为“选修课”,而外语却作为必修课,这种“奇葩”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医经典学起来“吃力”啊!
尽管我们强调遵从经典,传承文化,但是,面对当前的实际状况,我们中医人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啊!要想根本改变大众传统文化缺憾的现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我期待,中医的创新发展,就在中医可视化诊断系统的普及推广中实现,在中医化繁为简中实现,中医凭借可视化大众所熟知,所接受,最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标签:袁云娥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