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丨解暑祛湿 健脾养阳
2023-07-23 10:46:28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节气(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董思宇)


2023年7月23日,农历癸卯年六月初六,9点50分,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我们居住的地球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大暑。


640 (3).png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淮南子·天文训》:(小暑)加十五日(斗)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到了中伏基本上就到了一年中最湿闷的时候。也是内在阳气最为空虚,阳气最容易受伤的时候。


癸卯年大暑代表着北半球进入了下半年,同时也进入了五运六气之中的“四之气”。四之气从7月23日大暑到9月23日秋分,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四之气是癸卯年第二个气候比较异常的阶段。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慄、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640 (1).png


癸卯年四之气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7月23日大暑至8月30日处暑后7日,由三之气和三运主导时空。


三之气主气,太阴湿土;


三之气客气,太阳寒水;


三运主运,太宫(土运太过);


三运客运,少商(金运不及)。


这一阶段由于金运不及,火运反盛,导致火生土,土旺湿盛,加上主运和主气皆为湿土。加之客气太阳寒水,对心脏不利。因此整个时空潮湿、闷热不言而喻。一切脾湿引起的诸证普遍出现。


因此养生重点在于固护脾胃,以茶灸、四豆汤解暑热;饮食健脾、燥湿,增强运化为主。


外调方式以三伏贴、三伏灸等温阳祛寒湿的方式为主。中伏之后,身体内一切寒湿病痛都浮于肌表,此时是通过内外共同调理寒湿之病的最佳时机。比如哮喘、慢性炎症等。三伏贴通过药物外敷,对穴位经络刺激,祛除身体伏寒伏湿。三伏灸则用陈年艾叶燃烧产生的气,通过穴位经络贯穿机体,驱散风、寒、湿气,补虚助阳。增强身体气血循环。


640.png


第二阶段是从8月30日——9月23日秋分。三之气和四运主导时空,


三之气主气,太阴湿土;


三之气客气,太阳寒水;


四运主运,少商(金运不及);


四运客运:太羽(水运太过)。


第二阶段由于客运和客气同为太阳寒水,加剧了寒凉之气,与湿土之气相互勾结,形成寒湿之气主导时空的气候特点。


因此养生重点在于温阳化湿,健脾,温肾,暖心阳。


640 (2).png


大暑节气正处于四之气的第一阶段,由于当下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阳气发散在外,内在阳气不足;同时正值长夏,是一年中最湿热的时候。这半个月,身体失衡问题常见于:


一是由于饮食生冷引发的湿寒困脾之证。胃寒、胃痛、腹痛、腹泻、痰多、恶心呕吐、头晕、身体困重、四肢肿胀、爱流口水等,女性在这一阶段月经容易出问题,或提前、或推后,或淋漓不尽。脾主统血,脾气足能统摄血液不溢出脉外,一旦脾虚,血管就像一个松弛的筛子网,兜不住了,轻则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重则尿血、便血、溢血。


长夏之际,天气炎热,若不节制饮食寒凉生冷之物,阴寒湿气必然会伤及脾胃。《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意思是当人感受了湿邪,头像湿布裹着一样难受。


如果湿邪停滞在经络,人就会关节疼痛等。浊,就是不干净。湿气在停滞在上的,脸脏,皮肤颜色浑浊油腻,看起来就是那种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的脸,像经常没洗脸,脸上没有光泽,暗淡污浊,眼屎多。

湿气在下,则容易大便溏泻,甚至排出脓血和粘液,小便混浊,女性白带发黄、过多等等。湿气在外,容易湿疹等。湿在肾,人就腰困,腰酸,直不起腰;湿在心,人就没心情,抑郁不乐等等。


当身体出现以下状况,比如舌头两侧齿痕重,舌苔厚腻白,头重如裹,困倦乏力嗜睡、频繁打哈欠、大小便处潮湿、痒,小便少,头晕恶心,饭前没有饥饿感,吃饭不香,吃什么嘴里感觉都没味道,两腿发沉,体味较重,出的汗偏粘等……


这时候就要及时减少食量,热饮热食,少食寒性食物,饮水切忌牛饮,像茶灸一样要小口趁热慢饮,汗出即停。选择茶叶,以熟茶为主。大腹便便之人,适合晨起用普洱茶茶灸,可清理肠道黏浊痰涎,摧枯拉朽。


熟普不仅可以消食解腻,还能利尿祛湿、清热解毒,若平时出汗太快、出汗多,可在茶汁中加入少许椴树蜜。


640 (5).png


本身脾虚之人,这段时间不建议吃水果,应在饭后或者酉时初消食、健脾、燥湿。阴虚内热大的人,可以在中午适量吃一些温性或平性的水果,谨慎吃寒凉属性的水果。饮食收阳的量要根据天气情况、湿度大小、个人身体需求酌情增减。


若平时感觉肠胃不适,比如胃寒、胃胀、胃中饮食滞着不动、胃痛、都要及时饮食健脾,特别是胃寒可以在上午卯时、辰时、巳时,用紫苏姜茶加上健脾食材来疏散胃中寒凉之气。下午未时、申时,再一次加强健脾阳补肾阳。争取在一日之内解决脾胃失衡。


二是由于太阳寒水当令,经常熬夜、或者肝气不足、脾虚者,容易出现肝气虚、胆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身体上的失衡表现是:目倦神疲、四肢乏力、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困倦疲惫,食欲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一些人出现,思前想后易纠结、爱委屈,不开心、心寒无力的抑郁状态。这种情况,特别是长期熬夜,胆气虚寒者,要温养胆气,睡前和早起或者在任何时间感觉气虚、气亏,立即用人参食材微补肝胆之气。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切勿熬夜,若下肢寒凉,腰、背、腿寒凉,小便清长,喝点水就跑厕所,应及时在申时初(北京时间中午15点)饮食温补肾阳。


640 (6).png


三是,今年的伏天较长,若在户外工作或玩耍,谨防中暑。记得随身带着温水、藿香正气水、人参茯苓茶、清凉油或者风油精等。若遇高温桑拿天,人在户外暴晒时间过长,容易大汗淋漓,轻则中暑,重则出现心慌、气脱而亡的现象。因此随身携带一些药食,有备无患。


中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天气湿热,人贪凉引起的阴暑。比如怕热穿背心短裤睡在有穿堂风的地方。再比如,大热大汗的情况下,对着风扇或者空调冷气直吹;再或者正热的时候喝下冰饮料、冰镇矿泉水,或者吃了冰激凌、冰西瓜、冷面来解暑。这几种情况,会导致人出现阴暑之证。中阴暑之后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腹胀、腹泻、口中淡而无味,没有食欲,肢体沉重。这个时候用藿香正气就可以解表化湿温阳。


第二种中暑属于阳暑(类似现代常称之为热射病)。是由于在户外暴晒之后,大量出汗,津液流失过多,内热加剧导致的。这种情况轻则出现,面红目赤,头晕眼花,口渴喜饮,体温升高。重则,头晕耳鸣、眼前发黑失去意识(眼耳口鼻舌都失去知觉)、四肢无力、或局部出现痉挛、抽搐、最终导致重度昏迷。


这种情况,用寒凉属性的西瓜汁、绿豆汤即可生津解暑,切记一定要加热了喝。此时体温升高,如果再喝冰的、凉的这些与体温差距较大的饮食,容易使身体内管道迅速收缩,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现一些危急情况。平时内热大的人,应避免在正午午时、以及午后未时、申时在户外活动。同时要减少出大汗的活动。三伏天汗出的越快、越急,阳气随汗而出,气亏的也越多。太过和不及对身体都是一种伤害,务必要谨记守中之道。


640 (4).png


四之气对大部分阳过的人都是一种考验,湿热的气候是一切生物加速变化繁衍的最佳环境。前段时间笔者和同事一起帮几个企业的职员贴三伏贴,1天之内看了将近六七百个舌相,这些高档写字楼的职员,年龄均在25-40岁之间,大部分都是脾湿、脾阳虚、肾阳虚、肝气虚的状态。


白领们在办公室吹了一整个夏天的冷气,每天早9点到下午15点都待在平均温度23度左右的环境中。穿的再多也不济于事。午间工作餐的配餐水果往往是香蕉等寒凉属性的水果。很多人反馈每天下班,走出写字楼都有一种回到阳间的感觉,晒一会儿太阳之后,身体才逐渐恢复一点知觉。大部分人好几年都不怎么会出汗了。在空调屋里还穿裙子的女职员,基本上都有宫寒脚凉的问题。


很无奈的是,这是社会上大多数办公室精英的常态生存环境,很多疾病也都从此悄悄埋下了隐患。庆幸的是,大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身体失衡,需要调整,只是苦于没有遇到能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的老师。跟着我们每个节气读懂一篇中医思维节气养生指导文章,或许能让你收获很多。愿有朝一日,人人懂中医,人人可自医,远离疾病困苦。


大暑15日之后便是立秋,我们即将告别夏长步入秋收,愿诸位能抓住夏三月最后半个月,认真茶灸晒背、培土养阳,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充实身心,以平和自在的状态迎接秋收到来。


(责编 薄荷)

标签:
节气养生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