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
2023-08-03 09:13:10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文化自信(第一健康报道融媒体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精髓,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遵循。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质基因与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增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底气。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民族不断进步、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宇宙观上,倡导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在社会观上,强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注重用仁爱和谐原则促进群体与个体、秩序与自由的内在平衡;在道德观上,主张厚德载物、内圣外王,注重通过修身明德、克己复礼,进而达济天下;在处世观上,推崇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注重以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态度对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价值观念,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集体文化品格,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是增强全体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我完善、迭代更新的基因属性,蕴含着对接现代人文精神的独特品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来自内部或外部力量的侵扰,每次都依靠自身强大的文化自省力、文化包容力和文化创新力,成功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推动古老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彰显出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合理内核。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中积累形成了解决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等关系问题的独特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比如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主张生财有道、交往有信、取予有度,对于平衡市场和道德,化解西方现代社会出现的急功近利思维、人的物化异化弊病具有积极作用。又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顺天应时的生态利用观、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回归自然的生态人生观,为破解西方现代化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提供了启示。


2、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不断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基本国情。人多意味着人均资源少,地广意味着治理难度大。这一独特的历史条件和资源禀赋,在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培育出多元一体的大国政治文化和治理思维,如六合同风的大一统理念、家国一体的爱国精神、和而不同的秩序思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天下意识、民为邦本的恤民情结等,为我们党团结带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治理智慧,也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参照资源。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均平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理念。传统中国既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强国富民憧憬,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均平思想,乃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为公”的至高理想,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掉队”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富裕。我们党将中国传统均平观和社会主义平等观念融合起来,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与中国传统义利合一、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双重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重视满足人们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富而后教、倡导礼乐教化,憧憬并致力于创造物质生活充裕、道德境界高尚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将传统深厚的人文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在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丰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内在相通,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主张,自觉担当起合理利用自然又负责任保护自然的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中国传统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和平发展,与中国传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观念息息相通,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和平性特征。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上自古秉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精神,倡导“和而不同”,主张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塑造了中国爱好和平、永不称霸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传统大同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宝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其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推进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提炼好、展示好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激扬迈向新征程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要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育人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机制,让古人古籍“活”起来、让文物文学“动”起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场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和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主体意识的基本因子,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塑造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创新话语体系,善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中华文明、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作者:郭跃文、张造群、张冰,均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责编 薄荷)

标签:
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