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人工智能(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实习记者李舒晴)
进入2024,“医学+AI”热度不减。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如风,势头强劲。
3月29日,在中国医学装备大会上,AI指导下,手术机器人轻松剥开一颗鹌鹑蛋;多模态AI诊断、医学影像设备智能出具检查报告等先进成果层出不穷。
3月18日召开的英伟达2024GTC大会上,与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相关的AI主题活动达到90场之多,超过了汽车、云服务、硬件、半导体等一众热门领域,位居所有行业之首。
今年年初,世卫组织概述了多模态大模型在卫生领域的临床诊断护理、医学教育、药物研发等多种广泛而基础的应用。
“医学+AI”已在新药研发、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多个方面全面渗透。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人工智能中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伍骏:
近几年,中医药人工智能赛道日益受到业界关注,投入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团队明显增多。
在伍骏看来,不少中医药界专家学者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有兴趣,纷纷寻求同计算机专业人士合作或组成团队,是业界的新趋势。“越来越多人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希望借助这一技术将中医药发扬光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未来,AI制药、AI诊断将在中医临床上发挥功效,帮助肺癌、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患者缓解病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议构建创新中药AI大模型,加快智慧健康技术发展。
程京介绍,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使其已经具备了理解模拟世界的能力,大模型与医药行业的结合有望革新药物研发范式,而数据是大模型变得“聪明”的关键,中医药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宝库作为优质数据资源需要尽快占领,构建中医药多模态大模型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王玲: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诊断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技术,为宫颈癌筛查全覆盖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案。
王玲建议,大力推广湖北人工智能筛查模式,在全国普及县级妇保院AI细胞/病理实验室,用技术赋能县域医疗机构,将细胞病理实验室建在云上,为基层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培养“带不走”的病理人才和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科主任吴钟凯:
我们日常工作中也在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是可以改变医疗的常规应用的,使得每个病人的治疗更加个体化。但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光靠我们一个课题组建立数据库,还是太小。
“我们有新型举国体制,有组织的优势,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可能是全世界最好最大的医疗数据库。”吴钟凯说。
南方科技大学恒普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首席医学专家李定纲:
基于大模型的AI进入医疗,将生产大批中低级“医生”,他们有相当于名牌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完成日常基础工作
李定纲认为,基于大模型的AI也可以推动精准医学应用,填补地域间医疗水平的巨大差异。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单志广:
当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最为成熟的应用之一,可为医生提供具体的诊断参考意见。
单志广举例称,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诊前、诊中全流程决策支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智能化下沉,有效解决基层诊疗能力、专科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赋能增效。
(信息源自国家信息中心、新华社、虎嗅、 湖北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