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第一健康报道/ 记者 薄荷
金振豹简介:法学博士,浙江温州人,精通英语和德语,曾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8月,金振豹博士被诊断患有淋巴瘤。他按照自己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在没有接受任何常规医学治疗的情况下,通过长途骑车旅行及以静坐为核心的静修,不仅使自己成功地摆脱了肿瘤的困扰,还使原有的前列腺炎、胃炎、过敏性鼻炎、髌腱炎以及抑郁症等其它身心障碍得到康复,整个身心较之前更为强健。曾有多部德语译作出版发行。
常常有朋友问我,如何静坐,是不是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脑子里什么也不想。每到这时候,我就有些踌躇,因为,这个问题的确不太好回答。打个比方,我两年前骑车经过云南昭通时,发现昭通的苹果真是不同寻常地好吃,皮薄多汁,有糖心,有一种特别的风味。但是我不管怎么描述,我都无法把昭通苹果咬在嘴里的那种丰富的感觉传达给别人。要了解昭通苹果,只能自己亲自去尝一口。
想了解静坐,也是一样,只能自己亲自去练习,去尝试,并且和品尝昭通苹果有所不同的是,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毅力,才会慢慢地有由浅入深的体会和了解。
金振豹近照
具体来说,对于没有静坐经验的成年人来讲,当开始尝试静坐的时候,大概都会发现,想要坐在那里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几乎比登天还难,更不用讲入静了。尤其是有焦虑和抑郁倾向的人,在这方面更是有很大的障碍。这个现象的原因,大概只有随着静定练习的不断深入才会慢慢理解。随着静定练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让自己安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控制自己思绪的能力,是与自身的能量状况,也就是气的状况直接相关的。我国有句老话,叫沉得住气。让自己安静,需要能够沉得住气,但沉得住气是以有气可沉为前提的。气弱气虚的人,想安静也安静不下来,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树的枝叶太轻了,一点点风就能把它们吹动。而随着静坐的深入,人们从一开始对无时不刻不在自己身体里运行的气毫无觉察,到能够越来越真切地体会气在身体里流动的感觉,直到稍一定神就能让气在身体里倏然而起,并且体会到它的逐渐增强将自己的整个身体,包括大脑一点点地带入到宛若无物无我,天人合一的状态,就会越来越能够明白沉得住气意味着什么。持续地练习静修,人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包括超乎自己意料的变化和事件,尤其是平时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激动、生气、愤怒的事情都开始变得不那么敏感,不会一触即跳。即使感到自己有生气或发怒的冲动,只要稍一定神,有意地将呼吸放缓,就会感觉到有一股力量从胸口向小腹沉下去,而生气或发怒的冲动也自然地平复。
孩童心无杂念
所以,静坐的根本并不在于让自己安静下来,而是在于养气。气足或者说“有大气”的人,处变不惊,更有能力在具有挑战性的事物面前“神完气足”,“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地以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最为高效地处理问题,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工作再忙再累,也能够见缝插针地通过十几或几十分钟的静坐让自己迅速恢复体力。压力再大,晚上照样能够很好地入睡,甚至根本不需要睡觉,单凭两三个或三四个小时的静坐即可完全恢复体力和精力。在这个程度的人,基本上达到了坐着、站着或躺着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入静的状态。所谓入静,是没有在静坐上下过一定功夫的人完全无法想象的一种体验。虽然入静的层次也各有不同,但简略地说来大致可以比喻为一种整个身体,包括大脑都完全地为一个强大的磁场所吸引和支撑的状态。在较浅的入静状态下,大脑还会时不时地有一些思考。我并不觉得这些思考都是杂念,因为很多时候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会冒出许多平时难以出现的灵感。而随着入静的深入,这些零星的灵感也会慢慢消失,大脑开始进入一种深层静定的状态。这时候尽管人仍然是完全清醒的,对周遭的一举一动都了若指掌,内心却无法言喻的安宁愉悦。这种深层次的安宁愉悦大概只有年轻时候对恋人的极为深切的爱恋可以比拟。年轻时候的这种类似于神秘体验的深切爱恋是很难持久的,因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峰体验”。而一个人在静坐中达到的这种安宁愉悦状态却是不依赖于任何个人,对其它外界条件的依赖也大大降低,因而可以被称为所谓“高原体验”。
佛说禅境
那么,一个人到底如何才能具备这种让自己深度入静的能力呢?对于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这方面最为有效的基本训练即是以调息为核心要领的静坐。静坐并不要求盘腿而坐,尤其是一开始,气脉未通,盘腿而坐很快就会腿麻难忍,不利于慢慢体会静坐要领。对于初学者,最好是在一把椅面平而硬,高度能让大腿与地面平行的椅子上垂腿而坐。椅面上可覆一薄薄的垫子。坐时大腿悬空,仅以臀部坐在椅子上。上身不可靠椅背,而是保持中正且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姿势。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一般是在膝盖附近。头部同样保持中正,下颌微收,双目闭合。许多讲静坐的书都要求舌抵上颚,但我以为不是必需的。舌抵上颚有助于生津,且让人不易昏睡,但实在难以做到也不必勉强,并不特别影响效果。
以上姿势基本能够做到即可。随着静坐功夫的深入,慢慢地再改为盘腿坐、站桩,卧式,以及结合慢走、韵律走和韵律跑,就能够把静坐的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合,起到潜移默化地转化身心状态的效果。在静坐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专注于呼吸,而不轻易因为外界的影响或身体的感受而随意挪动身体,只是静静地观照身体的变化。当然,如果外界的干扰或身体的不适过于强烈,轻轻地改变一下姿势对静坐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静坐的核心要领在于调息,即在鼻呼鼻吸且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有意让自己的呼气较平时略长一些,且保持呼吸的流畅,吸气则可以不用管它。有意让自己的呼气较平时略长一些的作用在于将大脑的意识活动固定在这一件事情上,而不至于杂乱无章地东想西想,即所谓“以一念代万念”。另外,呼吸是与体内的气机运行相联系的。一个人有意地放慢呼吸,能够使体内的气机运行更为有序和旺盛,这是每一个练习静坐的人都能体会到的。至于其原理何在,需要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讲,以放慢呼气这种方式进行调息本身就能够让纷繁杂乱的念头止息下来。意念更重的人则可以在有意延长呼气的基础上进行数息,通常是仅数呼气,比如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当然,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初学者都还是非常容易走神的。只不过走神是正常现象。当意识到自己走神了,尤其是当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没有放在放慢呼吸上面,呼吸变成自动的过程,将意识重新收回来放在呼气上即可。人们通常把这种过程比喻成遛小狗,每一次小狗跑开时就将它拉回来。在这过程中,身体里的气机就会慢慢活跃起来,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和反应,比如发热、发凉,某个部位发胀,疼痛等,都是气机开始活跃的表现。所以,初学者无需因为容易走神而烦恼。每一次努力,都有相应的收获。
天人合一
调息使静坐有别于单纯强调观呼吸的内观或禅修。单纯观呼吸在激活体内的气机,改善身体能量状况方面的效果要比以调息为要领的静坐差很多。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一书介绍的真气运行法有五个步骤,在每个步骤身体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和反应,直到所谓的疏通任督二脉以及大小周天。经过将近两年的静修,我认为这五个步骤其实只是全身的表层经络得到初步的疏通,而尚未进入深层次的经络疏通状态。只不过在经历这五个步骤之后,人们通常已经能够以垂腿坐的方式连着坐上两三个小时,在静坐时有明显的气感和愉悦的体感,完全能够在生活中养成静坐的习惯。除了身体过于虚弱,或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焦虑倾向的人,大部分人练习得法的话,能够用三到四天(每天五到六个小时,中间结合休息、交流、站桩、韵律走、韵律跑)的时间达到疏通任督二脉,乃至大小周天的效果。少部分人甚至可以在一两天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疏通任督二脉和大小周天之后,坚持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静坐,会让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得有开有合,动静相宜,张驰有度。每天静坐最好的时间是早晨起床后、中午饭前和晚上睡前。起床后精力最为充沛,静坐不易犯困,此时静坐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容易达到相对较深的入静状态。静坐结束后适度用餐,基本上能让一天都处于神思敏捷,体力充沛的状态。中午宇宙中太阳能量最强,静坐时气感也最强。在饭前静坐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可以起到比午睡更好的效果,为下午的工作储备体力。晚上睡觉之前静坐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能够让一天的思虑平静下来,防止大脑皮层过于兴奋,对于预防失眠和多梦有很好的效果,让睡眠更为踏实。凡事贵在坚持,也难在坚持。对于身体基本健康的人们来说,如能在通督后坚持每天静坐一到两个小时,每过几个星期,入静都会有新的感受,有更上层楼的惊喜。久而久之,就能摆脱亚健康的状态,养成自律、高效和不疾不徐,张驰有度的生活方式。当然,如果希望有更深入一些的体验,可以在一年当中进行两三次更为密集的闭关,每次可以从两三天到六七天,从而有更大一些的突破。期间亦可适当结合辟谷。对于身体不太健康,或者有疾病的朋友来说,则每天至少需要三到四个小时的静坐,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禅定乾坤
还值得注意的是,要想静修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仅仅在静坐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是不够的。心情过于急切无事于补。静修首先要动静结合,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比如在静坐之余,结合韵律走、韵律跑、太极、瑜珈乃至游泳、羽毛球等传统体育运动。这是因为静坐主要是经络的疏通和能量的提升,但是经络和能量都依附人的物质身体,物质身体不健康,正如容器太小,也就难以为能量的提升提供足够的支撑。而且静坐与人的情绪关系密切。在心情愉快时时静坐气感流畅而强烈,而在心情抑郁时静坐,气感粘滞枯重,甚至完全找不到气感。适度运动能够让人心情放松,身心愉悦,可以作为静坐的准备活动。当然,让人放松和愉悦的事情不仅仅是运动,也包括音乐、绘画、旅游以及各种美好的人际交流。尤其是对于心情容易抑郁的人,最好是在通过别的方式将自己调整到比较平和愉悦的状态下再静坐。
其次,静修本身不是生活的目标,而是为一个积极有为有趣味有意义的生活创造条件。一个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很狭隘的人,或者根本不会对静修发生兴趣,因为他/她太忙了,或者即便投入大量的时间静修,也难有好的效果。《淮南子•原道训》里指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三者俱伤。”形、气、神三者是互相支撑而又互相牵制的。当通过静修使能量状态,也即气的状态得到改善和提升之后,我们获得了更为强大的行动能力,应当将其用于探索和思考人生和世界中各种有意思和意义的方面,使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力逐步加深,并在这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人格变得更为成熟,更为广大,换句话讲,即不断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爱的能力的人,成为一个能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群、对社会,乃至对世界更有价值的人。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如果用一列火车来比喻的话,形是火车的各种硬件设施,气是推动火车前行的能量,而神就是火车头,决定着整列火车的行进方向,是通往有无限生机的未来,还是毫无希望的死亡之谷。静修养气,是为人通过学习、工作等各种社会活动提升人生智慧创造条件,而一个人阅历的丰富,智慧的提升,精神的成长又会反过来使其静修变得更有成效,并通过静修获得更高的能量状态,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大气”的人。在这方面,目前有些身心灵课程只强调能量的提升,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激发人本有的一些能量储备,获得特殊的能量体验,比如所谓“拙火”体验,却不重视心智和精神的成长和日常修养工夫,是容易出偏差的。
(责编 郝建一)
标签:养生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