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常用于大汗、大热、脉洪大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但笔者抓住病机,活用本方收到较好疗效。
小儿纳差
纳差一证,小儿较为多见,一般治疗多责之食积、脾虚、胃阴虚。但笔者认为还当责之于胃热。
如一小女孩,纳差。已有3个月,烦渴喜冷饮,小便黄,舌质淡红,苔剥。辨证为胃阴虚,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山药、石斛、五味子、山楂、神曲等;服药15剂,食欲仍差。后因发烧、口渴、汗多而改服白虎汤加山药、石斛、神曲;服药2剂,热退渴止,食量倍增。继服5剂,停药后食欲良好。
此例为何用沙参麦冬汤无效,而用白虎汤不治纳差,却食量倍增呢?笔者苦思其因。
《内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幼科要略》中指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说明小儿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七情内伤易于化热。内热过盛,则引起“壮火食气”,耗伤气阴,胃火盛则耗伤胃之阴气,以致胃气受损,胃阴不足。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性喜润而恶燥。胃阴不足,失去滋润,则无力腐熟水谷,以致纳差。胃阴虚和胃热均见口渴不欲饮,或饮之不多,后者口渴喜冷饮,其实质应为胃热伤阴,胃热不去则胃阴难复。
治病必求其本,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故用白虎汤清胃热以治其本,配以生津、消食之药以治其标,标本同治,相得益彰,故效如 鼓。
鉴于上,笔者后凡遇到小儿纳差,有口渴喜冷饮,大便正常或偏干,舌质红,苔黄而干或剥苔或少苔等有胃热或胃火伤津者,均可应用白虎汤以清热泻火,并仿张锡纯用山药代粳米,配合石斛以清热生津,佐以山楂消食;若大便干结用大黄、枳实荡涤积热。
头汗
有患者汗出只在头部,而遍体无汗。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指出:“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为多见……肺热亦多头汗”,但未出其方。阳明经脉循行头面,热邪郁于内,不得四散,又因火性上炎,于是内热循经上越,上蒸迫津外泄,而作头汗。故只要阳明热清,又用牛膝引热下行,则头汗自止。
笔者曾治患者王某,男,12岁。患头汗3月余,每因活动、进食,则头汗出如洗,伴有口渴喜冷饮,二便正常,舌质稍红,苔剥而干,脉滑数。辨证为胃热,治拟清热泻火。
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牛膝9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上述症状减轻,继进5剂,头汗则止。
第一健康报道/ (新闻热线52478634/18911595819)
(责编 秋时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