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医治好病人;治不好时,就会苦闷纠结。怎么办?我的体会是苦读经典,博采众长,我仅《伤寒论》的读书笔记摞起来就有一米高。在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我形成了自己的思辨体系,那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植根经典 建立思辨能力
中医的传承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学术思想,再次是具体经验。三者都很重要,但建立思辨能力尤其应该重视,这个思辨能力就是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每篇标题的第一个字就是辨,把辨字放在突出的位置,意在强调辨的重要性。
中医为什么要辨,辨什么,怎么辨等一系列问题皆须回答。中医是司外揣内,要依据在外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综合,故必须辨;辨的指导理论是《内经》、《难经》的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辨的内容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的依据是望闻问切四诊所采集的临床信息;辨的目的是确定证。证的确定主要靠脉,所以《伤寒论》每篇题目皆曰“脉证并治”,于辨证论治总纲中亦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脉定证,这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脉诊虽纷纭复杂,其关键在于以沉取有力还是无力区分虚实,此即“平脉辨证”。
锁定证候 方可驾驭疾病
我们可以把中西医百病看成是横向排列的,而证则是纵向排列的,每种病都可分为若干个证,我们只要辨明是什么证,即使不知道西医或中医病名,也是可以立法处方进行治疗的。证可以统辖百病,如脾虚证,几乎内外妇儿各科均可见此证型,只要我们明确了该病是脾虚证,既使不知中医、西医叫什么病,照样可以治。
所有的病都是可以相互传变兼夹的,如寒证可伤阳,可产生水湿痰饮、瘀血,又可化热而内窜成六经热证,亦可伤阴而造成阴虚证。热证可内窜脏腑经络,而成六病热证,亦可壮火食气而转为虚寒之证,亦可灼液成痰,或煎熬阴血而产生血瘀等。中医的百病可以传变、转化和互通,中西医百病也可相互转化,只要掌握了以证为核心的平脉辨证体系,就可看成百病一也,驾驭百病。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根。中医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发展,只有潜下心来读经典、做临床,才会促进中医的发展。
第一健康报道/ (新闻热线52478634/18911595819)
(责编 秋时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