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喜越严重胎儿越健康吗
2014-08-21 16:45:52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第一健康报道 /


  “害喜”尚是难解之谜


1.为啥吐个不停


    一般的孕早期恶心呕吐不算是病,但发作起来还真是够折腾。目前,医学上对孕吐、尤其是剧烈孕吐这一现象还没有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过有数据表明,妊娠剧吐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


1)孕妇体内激素迅速升高;


2)孕期嗅觉变得更灵敏;


3)孕妈肠胃变得脆弱敏感。


    而挪威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剧烈孕吐和遗传也有关,妈妈如果怀孕时妊娠反应强烈,女儿将来怀孕时也出现这一症状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3倍。


2.吐啊吐啊,宝宝更聪明?


   中国民间关于“害喜”有多种说法,如“妊娠反应越大孩子越健康”、“怀孕后吐得厉害预示着怀的是男孩”。后一说法被一致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胎儿的性别在精子跟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但“妊娠反应越大孩子越健康”这一说法尚在研究探讨之中,不过加拿大的一些研究资料倒像是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前不久,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声明,该医院在调查了100多名3-7岁的儿童后发现:孕妇作呕是健康现象,表示流产的风险较低,婴儿出现心脏问题的机会亦较小。怀孕初期妊娠反应大的妈妈,生下的孩子在智力测试、记忆和语言能力方面得分更高。


    加拿大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妊娠反应有关的激素能促进胎儿大脑发育有关。不过对于那些孕吐不严重的准妈妈来说,难道她们腹中的宝宝就不聪明吗?不,这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而且孕吐也并不是每一个孕妈妈的必经之路。


孕妈不吐也正常


1.不是每个人都孕吐厉害


    孕吐反应因人而异,对于某些孕妈来说,她们的孕吐反应是几乎没有或者反应很小,这就极有可能是由于孕妈体内的孕激素水平偏低造成的。


    其实,孕吐是每个准妈咪个人体质对怀孕的反应,本身就是过敏体质的人,自然容易在孕期产生孕吐现象,也有很多孕妈本来身体就很强壮,孕期的孕吐反应也不明显,大大咧咧的度过了孕期。只要没有出现见红、疼痛难忍的症状,基本就不属于宝宝的问题,孕妈可以在怀孕3个月内进行一次B超检查,然后放松身心,注意休息饮食就可以了。


2.妊娠反应太剧烈并非好事


    这份研究报告一定让不少深受孕吐之苦的孕妈们颇感欣慰,为了宝宝的健康和聪明孕吐再难受也能接受。不过凡事都有个“度”,国内医学专家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孕妇的妊娠反应太剧烈也并不是什么好事。


   少数孕妈孕吐反应特别严重,呈持续性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称为妊娠剧吐。呕吐物除食物外,还有黏液性泡沫,也可能有胆汁或血性物。由于呕吐频繁,孕妈妈处于失水状态。


    临床医生表示,严重的妊娠剧吐,可能是体内激素水平过高的异常反应,比如葡萄胎孕妇,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另外,剧吐还可能会导致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影响肝功能,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脱水或酮中毒,要是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胎死腹中。


   看来,孕吐可大可小,孕妈们要仔细甄别,严重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也许妊娠孕吐对宝宝健康发育的机率有一定影响,但宝宝在妈咪肚子里的成长发育要经历好几个阶段,宝宝的聪明才智也离不开家族遗传和后天的培养,所以想要生个健康聪明宝宝,指望严重的孕吐还是不切实际的。


缓解孕吐有妙招


    孕吐不仅是一种很难受的体验,而且孕期的呕吐、恶心感有可能使准妈咪无法保证饮食平衡,故此,小编特别推荐一些小点子帮助准妈咪们缓解孕吐。


1.保持心情轻松。妊娠反应与心理压力有一定关系,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反应会更加严重,因此,心理放轻松比什么都重要。


2.保持适量运动。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做做孕妇保健操等,都可减轻孕吐反应。


3.用生姜、话梅、止呕。生姜(可含在口里或制成姜汁、姜汤)、话梅等能抑制肠胃运动,松弛胃肠道的肌肉,这样容易能缓解反胃、恶心的感觉。


4.远离浓烈气味。浓烈的气味会加重孕吐反应,如需要烹饪应加强厨房的通风状况,并保持家里卫生间的通风透气。准备一块手帕,滴上几滴柠檬汁,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5.注意饮食搭配。为了减轻孕吐反应,如烧饼、饼干、烤馒头片、面包片等。可在床头备一些苏打饼干等简单的小零食。如果孕吐严重,多吃蔬菜、水果等偏碱性的食物,以防酸中毒。


6.少食多餐。保持2-3个小时进食一次,将一日三餐改成5-6次进食,少吃多餐,一刻都不要让自己的胃空着。


第一健康报道/     (新闻热线52478634/18911595819)


   (责编 秋时雨)  来源99健康网


 


 


 


 


 


 


 

标签:
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