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丨寒湿主政 阳极阴生
2024-06-21 11:04:23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节气(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董思宇)


6月21日,农历甲辰年五月十六,4点50分,太阳到达黄经90度,我们居住的地球北半球,进入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


微信图片_20240621105904.jpg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阳气极盛,阴气始生。


这意味着北半球喜阳的生物逐渐开始衰退,喜阴的生物开始生长壮大。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北半球寒凉之气开始萌发并逐渐壮大。


值此阴阳交替的时空,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变化与之相应。夏至前,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阳气不断注入,有利于素体虚寒和不及之人借天力补养自身阳气。不利血热和太过之人,容易引发梗证危机。


夏至后阳气调转南下,不断回撤,北半球血热之人,梗证危机减缓。而虚寒之人在此气交变时,若饮食生冷寒凉,或外感风寒,使得阴气趁虚而入,容易中病。


微信图片_20240621105937.png


甲辰夏至,寒湿、湿热的气候交替出现。我国南方已经进入梅雨季节,湿度非常大,受土星和水星的影响,北半球“三之气”,局部地区易出现暴风、骤雨、特大洪涝灾害。


一部分人由于寒湿之气郁闭毛孔,郁热难泄,引发梗证和溢血证。一部分人出现脾肾阳虚,中焦寒湿郁滞化热,导致上焦虚热不降,下焦阳气不足的症状。


综上所述:饮食调理方向,虚寒之人晨起寅时、卯时,应凉降阳明(降胃气、通大肠气。),辰时、巳时、未时、申时加强补脾肾阳气;血热之人要注意疏肝、敛阳、健脾祛湿、滋养心阴。


微信截图_20240621111027.png


中运:土运太过(湿)


司天之气:太阳寒水(寒)


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热)


三之气客气:太阳寒水(寒)


三运的主运:太宫(土运太过,湿)


三运的客运:太羽(水运太过,寒)


夏至节气仍处在甲辰年五运六气的三之气和三运。当令之气“太阳寒水”、司天之气“太阳寒水”、客运“太羽”,均抑制主气“少阳相火”。


同时中运“土运太过”代表湿,三运的主运“太宫”主湿,加剧了北半球的湿气。天地间阳气不足,湿气弥漫,虽然地气炎热,却被来自太空的水星带来的寒辐射笼罩(寒包火),给炎炎夏日带来了秋冬一般的清冷、萧肃、阴沉、不活跃。北半球万物生机被郁,本应向外透发的内热,发散受阻,化为热邪,令人烦闷躁热。


微信图片_20240621105933.jpg


饮食起居调理建议:


1、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阴。


夏至到大暑是北半球最热的时段,人容易变懒,实际上是因为气虚所致。暑热炎炎,毛孔大开,汗出不止,耗气伤阴。因此当下庚午月(五毒月)不做剧烈运动,减少大汗淋漓,避免出现“大汗亡阳”。


“汗为心之液”,夏三月要养心,心一强,身体各个脏腑部门都强大了,整个系统就不会协同失控。每日午时适当滋养心阴,并且加上适量补气食材(滋阴的东西需要温阳的力量来运化,才能被人体顺利吸收,而不是形成痰湿)。可益气、补血、强心力。


“气血充盈”之人才能长寿、健康、年轻态,二者缺一不可。现代医学只讲血不谈气,日常体检最基本的就是做一个血常规。仅仅通过化验血液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是片面的。


中医文化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当下很多人,营养大于气,也就是说吃的很丰盛,营养不缺,血液基本是复合指标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气不足”,导致血粘稠、脏腑工作效率低下。明明看起来很壮实的人,总是感觉乏力嗜睡,一体检竟然还贫血;明明是满面红光的人,却因为血粘稠出现梗证。这都是由于身体气不足导致的。


当下时空环境,天地间阳气匮乏,人容易出现气虚之象,汗多之人,特别是经常干体力活的人,要吃点咸味食材,比如汗流不止时,可以喝点淡盐水,减少消耗避免心慌。阳气较旺的孩子,到夜间盗汗较多,可以在睡前用酸味收敛的食材,加上少许蜂蜜调和,敛阳化阴。血热血粘稠之人每日酉时饮食收热,将太过的阳气转化为肾精,充盈骨髓。气虚自汗者,阳时点滴补气。


微信图片_20240621105925.jpg


2、饮食方面:


民间俗语讲:“新食不见旧食”,就是上一顿消化完了才能吃下一顿,当肠胃没有饥饿感的时候,舌苔偏厚的时候,说明上一顿的还没消化掉。这个时候即便到了饭点,也不要强迫自己吃饭,容易给脾胃增加运化负担,形成积食。


当下孩子感冒发烧、腹痛腹泻不要慌,首先就要找自身原因,是不是吃撑了,吃了寒凉不化的食物,导致每天早上没有按时排便,出现积食生内热。腹泻、恶心加发烧,要先用炒焦茶调理好腹泻,再通过茶灸透汗加健脾恢复中焦脾胃之气,肠胃通了,寒随汗出,内热也解除了。


夏至到大暑,务必谨慎食用生、冷、寒凉属性的食材。寒湿困脾,容易出现各种炎症、溢血症、溃疡反复出现。


前些天接到朋友咨询,孩子在学校上午加餐吃了生冷水果,同时连喝了两天午餐喝了放凉的绿豆汤。结果孩子这两天嘴唇泛白、舌苔偏厚、总说吃什么都没味道,还莫名其妙流鼻血。饮食健脾之后,孩子嘴唇恢复粉红色,舌苔变成薄白苔,鼻血也没再流,吃饭胃口也上来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


对于内热大、舌红、脸红、脾气急的人来说,吃一点寒凉的,可能一时扛得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对于素体虚寒的老人或孩子,吃了没有加热的白糖绿豆汤,就好比吃下一碗毒药,因为当下时空是寒湿主政,绿豆和白糖均为寒性食材,甜味入脾,放凉的绿豆汤,物理温度是低于体温的本身就会夺走身体一部分阳气。在当下时空如此寒凉之物进入人的身体,瞬间伤了脾胃阳气和小肠气,跟吃一个冰激凌的危害几乎等同。轻则伤脾出现流鼻血、口腔溃疡、腹痛腹泻、感觉四肢乏力困重。重则脏腑肌肉痉挛、血管痉挛等各种不适症状。


因此,炎炎夏日,阳气浮于外,内在空虚,一定要学会选择脏腑需要食物。《黄帝内经》讲:“用寒远寒”。因此太阳寒水当令时,应忌吃生、冷、寒凉。比如冰镇食物一定要避免,像凉面、凉皮、冰啤酒、冰果汁、冰绿豆汤、冰酸梅汤、冰镇西瓜、冰镇海鲜、生鱼片等等。


年轻阳气足的时候,危害没有显现,不代表不存在,等年纪大了,阳气衰弱时,吃进身体里的寒凉食物累计起来,产生的寒、湿、瘀伤害脏腑内环境,早晚都要加倍偿还。


湿在上、在表,是湿疹、风疹、头癣、疖、肿等。


湿在中、在里,是腹胀、腹泻、恶心、无食欲、中焦出现积液、溃疡等。


湿在下,是二阴湿疹、痒,女性白带多,妇科炎症,脚气,关节腔积液等。


微信图片_20240621105930.jpg


3、切勿贪凉


人在大汗淋漓最热的时候切勿吹空调、吃冷饮、或者用冷水冲头、淋浴。在这些生活习惯上不注意,寒湿邪气不费吹灰之力侵袭身体,伤阳于无形。导致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问题。


还会刺激皮肤导致毛孔郁闭,使内热无法向外散发,一些肝气郁结,肝气过盛之人,容易心烦气躁、易怒,或者头面部出现瘀堵、疼痛。湿热过大之人,头面部多见火疖子,头皮下易生莫名肿块。


现在水星和土星临近地球,给地球带来湿寒辐射。若此时贪凉,很容易种下寒病的因,未来容易积累出各种寒湿痹痛的恶果。


4、避风而眠。


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切勿大开门窗,或者开着电风扇、空调。夏季人在睡着的状态下,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官窍进入休眠状态,只有毛孔是自然开放的,这个时候毛孔自由开合,不断向外散热。热量散发到墙壁等障碍物,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会反射回来,反哺人体,形成热量对流。一旦有空调、风扇或者穿堂风,空气流动较快,不仅会带走身上的热量,还会使风寒趁虚而入。使人肢体酸痛、麻木、僵硬。


5、晚睡早起、寅时茶灸。


人的意识是建立在平衡的物质基础上。肝是人体的将军之官,攘外必先安内。每天晚上21点到凌晨3点是人体养肝、自我透析的时间段,这个时候进入深睡眠,可以使肝气充盈、脑清目明、血液清澈、心力体力强健、做事决断能力强,有自信。


古人讲早睡是,晚上戌时初19点到20点睡觉。晚睡是20点到21点睡觉。早起是寅时初3-4点起,晚起是4-5点起,起床不能晚于一日之惊蛰5点。若每日超过21点还没睡,就算熬夜了,不仅耗伤肝胆气,影响第二天早上的消化能力,还会使血热、血粘稠,最终使人焦虑、抑郁。所以顺应自然,遵循脏腑的生物钟,建立一个平衡的身体内环境,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和主观意识。


夏三月,寅初沏上一壶生态茶,趁热做茶灸,不仅可发散积攒了一夜的郁热,通透皮肤,避免生痱子。还可疏通全身所有管道中的瘀堵、痰涎,将血中垃圾清理到大肠和膀胱,促进卯时排便、排毒,提升阳气,增强身体免疫。茶灸时建议穿长袖、纯棉、宽松的睡衣,茶灸前,前胸后背贴好汗巾,汗后及时撤换,避免湿衣。


白天如果突然受风,或者感觉燥热心烦,应立即到密闭的房间用有机茶,进行茶灸透汗,驱赶寒、热、湿邪,帮助身体快速恢复平衡。


感恩祖先,感恩龙祖!


以上均建议对任何人没有任何约束力,仅供参考,应用者需要专业知识鉴别。


(作者:董思宇(芊麟) ,泰国博仁大学硕士学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 现任北京华夏芊麟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医师。)


转载声明:以上文字由芊麟老师原创编辑整理授权第一健康报道发布,部分文字和图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该文请先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责编 薄荷)

标签:
节气养生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