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丨护心暖肾 健脾藏阳
2023-12-07 13:56:29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节气(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董思宇)


640.png


2023年12月7日,农历癸卯年十月廿五,17点32分,太阳到达黄经255°,我们居住的地球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风中闻草木,雪里见江山。大雪来临,寒冬已至。大雪三候。一候:鹖鴠(hédàn)不鸣。因为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鸣叫了。)。二候:虎始交。此时阴气最盛,正所谓阴极而衰,阳气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荔挺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它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节气有哪些习俗呢?家家户户忙着腌咸肉;鲁北民间天冷不串门,在家吃红豆粥暖身度日;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另外,由于大雪节气气温低,东北地区河流冰冻,人们可以尽情在冰上嬉戏;


癸卯大雪节气,北半球本应是寒冬季节,却一反常态,出现春夏景象,河水未结冰,昆虫未冬眠,人体阳气难以收藏,这是受到癸卯年六之气的影响。


640 (1).png


一、癸卯年五运六气,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中运:火运不及(水运反盛)

在泉之气:少阴君火

六之气客气(当令之气):少阴君火

六之气主气:太阳寒水

五运客运:太角(木运太过)

五运主运:太羽(水运太过)


受火星对地球热辐射的影响,大雪节气寒中有温,人体心气外越,令人疏忽大意,易患风寒感冒。


当地气为水,天气为火(当令之气),本应水克火,但此时地气不敌天气,火反侮水,因此容易形成水郁之证,当寒气来袭,气温变化较大时,年老体弱者以及阳虚者,容易腰酸背痛、四肢寒凉疼痛,或水肿、小便不利。


由于木运太过,水生木旺,肝气生发,不利潜藏;阳气外越,人容易气虚乏力;肝气疏泄障碍,易引起头痛、牙痛,入睡难,睡眠浅。


640 (2).png


二、寒热相搏 易患感冒发烧


1、如何预防感冒发热。


当下气候冬行夏令,不利阳气收藏。尽量避免释放阳气的行为,例如过劳、熬夜、出大汗、房事过度、大喜大怒、按摩足疗、桑拿、冬泳。阳气外泻,内在空虚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病毒交叉感染,感冒、发烧、咳嗽。


当下很多孩子出现发热、咳嗽,起因往往是户外活动出汗后,受了风寒引起的。特别是咽痛、咳嗽、痰多,风走了颈项和咽喉。痛是受寒,酸是有湿,麻是半通不通,头晕、身体窜痛是有风。


2、已经出现发烧,如何配合食疗自我调理:


若出现高热,寒热问心。心里冷,手脚凉,不想喝水,盖着被子还觉得冷基本上是以受寒为主。可以用温性药食饮食补气,可配合茶灸、泡脚透汗来驱寒。比如紫苏姜茶,葱姜香菜红糖茶等。冬三月补气不可太过,够用就好,若补气太过,可以用养阴食材矫枉过正。


饮食调理脏腑平衡,什么是平衡?它不是一个固定状态的阴阳平衡,而是保持身体“动态平衡”。不是阴阳的静态平衡。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举个例子:我们骑自行车。骑车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平衡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可能在这一秒钟往左偏一下,下一秒钟又往右偏下,但他始终他的重心都保持在某个区间以内。目的是让车能够稳定,顺利前行。人亦如此,在动态中求平衡,是智慧的选择。


心里热、手脚心热、口渴爱喝水、踢被子盗汗、低烧,是有内热的表现,可以热饮猕猴桃汁,或者红瓤西瓜汁,或者柿子汁。量不宜多,但务必加热后食用,避免寒凉伤脾。同时要注意早睡早起,太阳落山后,阴气主导时空,人不休息,就是在与天拔河,一日之冬乃养阴之时,青少年经常晚睡者,耗伤肝气,不利肝血净化、新生,日复一日,长期亏欠必然会导致身体失衡,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感冒发烧。


腹泻呕吐又发烧者,应先炒焦茶止泻,生姜乃呕家之圣药,止呕必用。去皮姜丝和茶叶炒焦再加盐,苦咸之味可坚肾。待腹泻呕吐停止后,缓半日,再根据“寒热问心”的原则处理发烧。


四肢肿,小便总是一次不能排净,手上起小水泡,有脚气,大小便处潮湿、痒,可以煮四豆汤喝。脾虚湿盛者,建议用生晒的山药片,煮水喝,可利尿祛湿健脾。


3、肺喜润勿燥,室内保持适宜湿度,利于肺的宣发和肃降。


室内应保持湿度在%45-65%之间,北方冬季室内暖气比较足,湿度较低,暖冬的时空环境,应降低暖气温度,并且用热蒸汽加湿器对居住环境进行保湿。


640 (3).png


三、饮食健脾,交通心肾。


这段时间,如果身体总是感觉疲劳、精力不够、闷堵涨痛、心肾不交、睡眠障碍、血糖不稳定等一切问题可以先去健脾。健脾的好处:


1、承载万物,生化万物


脾为后天之本,可承载万物,容纳万物。脾五行属土,厚德载物。李东垣曾说:百病皆由脾胃衰。其意义在于,五脏六腑甚至我们的血管都是肉做的,肉气足的人,脏腑阳气充足,就能更好让人有生命状态。


好的土地才能种出好的庄稼。贫瘠的土地则万物不生。脾虚之人,气血亏虚,五脏六腑得不到滋养,容易早衰。


2、解决身体的运化能力


胃负责“消”,通过蠕动,使大块食物变小块。脾负责“运(传输)、化(气化、转化)”,使这些食物泥(中医称之为水谷精微)化成的脏腑需要的营养物质(血气)。


你吃进去的东西能不能及时运化吸收很关键。来不及运化就会堵,营养物质堆积滞留下来,痰湿就重了。


最后身体就像一个湿闷的臭水沟,不仅会长疙疙瘩瘩的东西(结节、肿瘤……),还会招来蚊子苍蝇(病毒)。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脾气足,能统摄血走血道,尿走尿道,便走便道……如果脾气虚,指挥失职,则会出现,溢血、渗血、尿血、便溏、血糖偏高等问题。


3、增强气血生化能力


现代人往往吃的太好,动的太少。很多时候,肠胃满满当当,上一顿的还没消化掉,完全没有饥饿感,到了饭点,继续往里填食物,堵的脑满肠肥,没有空间运转,经常出现消化不良,这样的人往往行动力慢、反应慢,思维能力慢,脑袋也转不动。


很多人阳过之后,不能辨五味,鼻子闻不出味道,舌头尝不出味道,其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低下了。是什么导致脏腑功能低下呢?就是人的阳气不足,气血不到的地方,任何一个脏腑,都没有办法正常发挥他原有的功能。阳气不足的人,普遍体温偏低,而人的体温降低1度,身体代谢能力降低2.5倍。


所以很多人吃有营养的食物,却不能把食物的营养,快速转化成脏腑需要的营养(气血)。那么反过来说,不能快速转化成气血的营养物质,作为半成品的存在,不能倍脏腑吸收利用,不是被储藏成为脂肪,就有可能变成对身体有害的垃圾。所以吃进去的食物能不能快速转化成气血是关键。增强气血生化的关键就是饭后健脾。


640 (4).png


4、交通心肾


《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宁,群臣则安。

心在五行属火,肾属水。心藏神,肾藏精。精足能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全神。


《医宗必读》: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为未既济。


水火既济,则心肾相交,精神互用,精血互化,阴阳互补,故能安神定志,精力旺盛。


水火未既济,则心肾不相交。令人心浮气躁,神不守舍,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睡眠障碍;甚至抑郁狂躁,精神失常。长此以往,神明涣散,君主不安,必然殃及五脏六腑。


当下心肾不相交,从时空环境来看,由于在泉之气是少阴君火,当令之气也是少阴君火,二者同气相求,泄了人的心肾之气。加上一些人过劳伤肾、熬夜耗神,雪上加霜,容易出现心脏危机。因此心累时,应暂停工作、学习,卧床休息,以防不测。


面红、舌尖红、舌根苔白厚、手心热、脚凉之人,可饮食滋心阴,引导心火下降以助肾阳;饮食温肾阳,可助肾精、肾水气化上升而济心阴,形成水升火降之势。如此可平息心气浮于上带来的心烦意乱,入睡难,心神不宁。以及肾水沉于下,带来的下肢循环不好,水肿,小便频,腰酸背痛。


心肾相交之间的中枢就是脾胃。现代人,很多时候心阳降不下来、肾水跟不上去,跟心肾没有直接的关系,往往是中间这个承上启下的电梯出现问题。


比如中焦脾土淤滞了,不运化了。就好像土地板结了,以板结的土地表面为界,土地板结代表土壤之间没有空间了,隔绝了天气和地气的沟通交流,使地表的阳气,太阳的阳气输送不下去,而地底下的水也蒸腾不上来无法滋润土地。


所以调理的时候不应该先找受害者,怪肾水不行,或者怪心阳不旺,都是错的;而是先抓住肇事者,解决中焦脾土板结,淤滞,舒肝健脾,打开通道,恢复平衡,身体自愈。


保护脾胃有以下几点:


1、少吃生冷寒凉属性的食物,寒主凝滞,

2、过饥过饱都伤脾,应饮食适度、饮食适量。

3、过度疲劳伤脾、伤肾,应避免体力透支、思虑多度、房事多度。

4、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经常脾胃莫名其妙不舒服的人多随喜、感恩、布施。少抱怨,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要有配得感。不可控的事情,学会顺其自然。


不要纠结曾经犯过的错,吸取经验就好。未发生的事情不要焦虑,把握当下就好。一切存在即是合理。


无论是风雨还是阳光,只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好事,都有利于自己。人生境界,一层山水,一层峦。一切外境都是我们自己心意的显现。在苦难和痛苦背后找到那一点点甜,就能找到上天给你准备的礼物。


与人相处常怀感恩之心,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就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多找一找家人身上的优点,就不会和家人过不去。多做一点,少想一点,用慈悲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一切,家庭就和谐了,常怀喜悦之心最养人。


喜悦之人,气血通畅,心里没有疙瘩,身体上自然没有淤滞。每天做滋养自己生命的事儿,做心之所向,行心之所行,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生命的美好。


640 (5).png


(责编 薄荷)

标签:
节气养生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