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节气(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董思宇)
2022年11月22日,农历壬寅年十月廿九,16点20分,太阳到达黄经240°,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群芳谱》:“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而雪未大也。”
小雪时节,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此时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由于地寒未甚,故降雪量不足,因此称之为小雪。
从小雪到大寒,一共60天。北半球处于壬寅年五运六气的“终之气”(终之气也叫六之气,是今年最后一步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厥阴风木。主运和客运均为太羽(水运太过)。加之在泉之气是厥阴风木,中运为木运太过。除了寒水就是风木。五行之中,水能生木,水克火,因此使木气旺盛,风气旺,火气虚衰。既包含了生机,也暗藏了危险。
2022年11月22日小雪至2023年1月20日大寒,五运六气因素包括:
壬寅年中运:“木运太过”
(影响全年的气候特点:风。)
在泉之气:“厥阴风木”
(掌管下半年的气候特点:风。)
终之气主气(地气):“太阳寒水”
终之气客气(天气,当令之气):“厥阴风木”
五运主运:太羽(水运太过)
五运客运:太羽(水运太过)
终之气两个月,包含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个节气,这段时间是北半球所得太阳光照最少,最寒冷的时空。由于木星临近地球(给地球带来风),这段时间形成了“冬行春令”的气候特点。那么这种气候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影响呢?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司天之政)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méng)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冬季本应是万物潜藏,能量归根的季节。却由于木气旺盛,风气流动,阳气过早的返回地表,经常出现雾蒙蒙、天地昏暗的天气。万物冬藏不藏,反而有生长的趋势。阳气过早生发,草木提前发芽的结果是阳气早泄、无阳可续,经不住寒流出现(2023年癸卯年初春有倒春寒。)植物很容易被冻死枯萎。
这段时间,发生的许多疾病,都与潜藏的阳气被扰动有关,比如入睡难,心烦易怒,急躁,头疼、眼睛疼、牙疼等。还有一些疾病,其根本原因是冬藏不藏,阳气外泄,内在空虚,寒趁虚而入,比如心痛、咳嗽、感冒、气虚乏力等。
人是宇宙的微尘,生活在地球上,与自然保持同步,顺应自然则活,悖逆自然则死。在阳气容易被扰动的冬季,务必静心内守,养精蓄锐,潜藏好自身的阳气。冬不南飞,平时不出大汗、不吃大热食物、不按摩、不蒸桑拿、不在晚上锻炼、不发怒,不大喜大悲,不男女同房,房间暖气温度不要超过22度,超过22度穿不住衣服,人的阳气就要外泄。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冬藏,则无法应对春生及明年倒春寒带来的影响。
1、以藏为纲,对证纠偏;
①对证纠偏。进入小雪节气,木气旺盛,阳气扰动,提前生发,不利冬藏。那么不同失衡表现,对应不同的办法来解决。
肝热,肝阳亢,出现头懵、头胀疼(一跳一跳的痛)、眼睛疼,特别是左眼、左头、左牙、左鼻不适,出现疼痛、心脏不适等,半夜子时易醒,可以在寅时(3-5点)、午时(11点-13点)、戌时(19点-21点)饮食舒肝降热。肝气过旺者,忌吃辛辣,早起可以用点椴树蜜,甘味缓解肝之急躁,还能健脾补中气。傍晚食醋,可收敛肝气。
心热,心阴虚,出现心烦、面红、舌红、舌形偏瘦,或舌干、口苦、舌头发硬,要及时滋心阴,避免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
脾虚,是这两个月的常态。因为寒气太盛,肾阳不旺,命门火衰难化脾胃土;同时木气过旺,克制脾土太过,所以脾虚问题较为普遍。如果是脚凉腰凉、胃寒、命门火衰造成的脾虚,要在辰时7点-9点寅时健脾温胃,同时温补肾阳;如果是肝郁气滞,肝克脾土太过导致脾虚,建议饮食疏肝健脾;如果是湿气太大,吃大餐吃多了,或者吃了生冷水果、啤酒、海鲜,导致湿困脾土,建议饮食祛湿健脾(寒湿就需要温阳化湿,湿热就需要清热燥湿。脾湿者食欲不佳,可以用辣椒或者胡椒醒脾燥湿。)如果是中气虚了,甚至中气塌陷,感觉五脏六腑下垂,浑身没劲,话懒得说,也没有食欲,就想躺着不想动。这个时候赶紧加强补中益气健脾,在上午5点到11点之间,下午13点到16点之间,可以少量多次进行恰到好处的补气。
如果是胃火太大,脾胃像跷跷板,本来是脾升胃降,现在反过来了,胃升脾就降,那么这个时候脾气不升,建议先降胃热。
如果是肺热不收,右侧出现红、肿、热、痛等,及时在寅时或酉时初清肺抑火,或者滋阴降肺热。
还有血热者,人容易起急,越到晚上越精力旺盛,入睡难,感觉浑身发热,皮肤发热,喜欢不自觉夹着凉被子睡,总是踢被子,脚放被子外。这种类型,有时候白天反映出来的是怕冷。因为内热没收的人,晚上躺下睡觉的时候,热弥漫到皮肤,皮肤就发热,热弥漫到心脑,人就不困,入睡就难,或者子时易醒。阳气未收入肾,势必影响第二天阳气再次生发。因此一些人第二天上午感觉心里冷,四肢凉,乏力,眼皮沉,精力不够用。因此酉时滋阴,点滴收阳。特别是对于血热者尤为重要。
以上多种情况当中,尤其要注意肺、心、肝的失衡。肺气虚卫气就虚,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发烧;心气虚,心阳不足,容易寒邪入心。肝主情志,情志不调达,则肝郁气滞,肝克脾土。下面详细讲讲这几个重点。
②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如果受寒引起头身困重,心里怕冷,发热、无汗、不爱喝水、喝不进去水、流清鼻涕、打喷嚏,要立即用紫苏姜茶和大葱、香菜煮水,再加上补元气的食材一起,温中驱寒,汗出寒出,热解。
一旦用了补气、祛风散寒的药食,发现烧退了,但是毛孔收不住,怕风,一直出虚汗,这个时候可以喝点热粥,粥里加少许椴树蜜和米醋帮助收汗敛阳(一两滴醋即可)。切忌毛孔不关,就像房子的门窗敞开的,风寒邪气直进直出没有阻拦,人就很容易再次受寒,反复发烧感冒。
如果居住地较为寒冷,衣服务必穿暖,一旦受寒,出现肌肉僵硬、筋发紧、皮肤发紧、肌肉疼痛,头疼、头怕风、心里怕冷、肩背寒凉、四肢不温。用含桂枝的食材,温阳通经。
如果是在一些雨水少,偏干燥多风的地域居住,本身阴虚火旺,又受了风热之邪,出现头痛、心痛、眼睛痛、口鼻痛、咽喉痛,口渴咽干爱喝水等,应及时辛凉解表,比如用薄荷、桑叶等食材煮水喝,或者用白萝卜、白萝卜根、白菜根煮水喝。如果内热太大,脸红、舌红、眼红、鼻红,唇红干,也可以把西瓜红瓤榨汁煮开后饮用一小杯,清热极快。(西瓜汁是天然白虎汤,胃寒者,应加少许姜丝一起煮,避免伤胃。)
③防范心系统急症
心应夏,属阳中之阳,小雪节气正处在一年之中阴寒之气最重的时候,加之水运太过,克制心火,因此心阳虚衰。如果阳气外泄,则心阳空虚,寒气趁虚而入,易导致心痛、心咳之证。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这段话摘自《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原文是讲黄帝请教岐伯:肺循环系统失衡了,人就会咳嗽对吗?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失衡都能使人咳嗽,不单单是肺病如此。黄帝一听很好奇,请岐伯告诉他各种咳嗽怎么鉴别,症状是什么?那么岐伯就讲了:这里面有五脏咳和六腑咳,怎么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岐伯又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哪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除了心痛、心咳之外,年老体弱者和心脏不适者,应提前饮食预防,一般在子时和午时多加留意,切勿熬夜。如果睡前感觉心脏动力不足,或者心里怕冷,应口含微量的人参尾食材,护住心阳。
2、避寒就温,早睡早起;情志调达,饮食有度;静心内守,养精蓄锐。
冬三月,阳气潜藏深入,人的皮肤是略微皱皱的偏干的,皮表阳气不足以御寒,所以我们要穿厚衣服护住体温,给脏腑提供一个保温恒温的工作环境。如果穿地太少,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钝,甚至脏腑罢工。比如穿9分裤,露脚踝,不穿袜子;或者穿的拖鞋,脚后跟不能包裹上的,都容易使寒气从脚后跟的气道口,以及足底涌泉和三阴交、绝骨等重要穴位进入。
腿脚一凉,腰就疼。这个时候你可以在腿脚上找到一个寒凉的痛点,做做艾灸,或者用温热的手掌给痛点揉开,腰痛即刻缓解。如果肚脐、后腰着凉,就容易腹痛、腹泻。如果脖子着凉,肩颈僵直、板结等等。
若已遭风寒入侵导致关节僵硬、皮肉酸痛、肌肉板结,可以做扶阳透灸,或者用搜风舒络通贴敷,或者香料袋(选大红袍花椒、肉桂等香料)可驱散风寒邪气。
饮食方面要热饮热食,饮食适量、饮食适度。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当下时空,勿食生冷、勿食辣、勿饮酒,忌吃虾、带鱼、鸡肉、羊肉偏温补或者助长肝气上行的食物。
血粘稠者应注意,冬三月忌饮酒,嗜酒者切记不要喝了酒出了大汗,就睡在睡在冰冷的地方,酒为大热之物,入血极快,酒一喝下去,身上就热了,毛孔就开了。热散寒进,很容易受寒。喝完酒可以喝点蜂蜜水或者醋来解酒。应在温暖的室内,盖上棉被好好休息。若喝完酒,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就到户外活动。血遇寒则凝,容易使气血受寒凝滞,不利心脑血管循环和肺的肃降(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喝完酒就立刻骑车出门,没戴帽子围脖,毛孔开着,头皮又薄,寒风一吹,中风了面瘫了,严重的出现溢血证、梗症。切勿大意!)。
中医认为,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无外乎三种:
一是内因,七情太过所伤(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大怒伤肝,大喜伤心,过思伤脾,大忧伤肺,大恐伤肾。遇事容易情绪化,心态不平和。)或饮食不当(饮食寒凉、饮食过量、饮食属性不适合自己的体质);疲劳倦怠。
二是外因,自然界六淫邪气侵袭所伤(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病毒、传染性、流行病)。
三是不内不外因,比如房劳过度、金石利器所伤、跌扑损伤,水火烫伤、蛇虫猛兽咬伤、中毒等。
我们在小雪节气,对内,要清静内守。民间俗语讲:杯空香气来,心空福禄至。每天清空心事,心有余闲,幸福自来。空杯心态,让往事随风,当即安眠,幸福无比。
以正心、正念、正言、正行、不偏不倚,保持情志调达。寒补热收,保持身体平衡。
目前疫情形势不稳定,大家要根据自己体质备一些常用的食药。切勿不分阴阳寒热盲目用药。一定要弄明白自己体质属于偏寒还是偏热?食用的药食其属性是寒是热?以及当下主导时空的气候是寒还是热?把握好这三点,就把握好饮食用药的大方向。
(责编 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