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五运六气与健康中国
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吴琦)
本文重点提示:
根据五运六气推算,2021年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
萝卜可以吃根、吃萝卜缨,那为何土豆不能吃缨?
现代“营养”人谈猪色变,可伟大领袖毛主席却钟爱红烧肉,而且鼓励全军改善伙食多吃红烧肉!为什么?
为什么许多孩子经常吃饭压气肚子疼甚至肠炎?
一盘小龙虾我们会问有没有寄生虫,谁敢问问几千块的澳洲龙虾有没有寄生虫,真没有吗?
进入本文杂谈
本文作者吴琦在2021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上
气候与人体
《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三天为气,五天为侯,三候成节,六节成季,四季成岁。
所以十五天为一个节气,西医也证实“人体细胞衰减周期是十五天”,所以二十四节气的调养(或说管理细胞的新陈代谢)就尤为重要。
二十四节气之中的重点即是“春秋二分,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即太阳在赤道上运行,冬夏二至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上运行,为至阴至阳的节气,此时调理即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天指太阳,地指地球)。期间再配以四时,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称为“四时八节”,不仅影响人体疾病,而且还影响气候、农耕、历法、风水等等。
《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具体到二十四节气,又对应人体二十四节脊椎骨,把二十四节顶点连线就是太极图,即为阴阳调和。
五运与六气
根据五运六气推算,2021年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膕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rún] 瘛,目视䀮[huāng]䀮[huāng],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在古代,“运气”一词是我们先人用来预测气象气候的用语,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根据五运六气,2020年为庚子年,其五运主运为金运太过,其六气的客气为少阴相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自1月20日开始,初运少角、太商,初气厥阴风木、太阳寒水,整个春天就是寒冰如冬,因为有太商,则春行秋令,本来是生意慢慢的春天,却充满了肃杀之气,加上主气的厥阴风木,肺病就会流行,我们看看新闻回想一下,是不是1月24日武汉开始封城的。五月太徵,火能克金,疫情得到了控制。
我们再看看终运是少羽、少宫,冬天的水不及,也就是肾的收藏不及,会导致虚阳上越,猝死的现象就会增多,终气是太阳寒水、阳明燥金,这几天的往来寒热就很明显,冷几天热几天,阳明燥金在泉,疫情就会有所反复!
我们试想一下有没有细思极恐的感觉,五千年前书籍就能推算出我们今年的疫情,甚至今年冬至会气温骤降,猝死率上升!西方人都不能理解,这就是我们祖先五千年前的大数据,推算方法至今仍然精确适用!
五运六气为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在中医领域的运用中,扩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启奥升堂之功。
五运是由地球公转形成的,由于地轴的倾斜,使得日照分布在地面并不均匀,由此所产生了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又影响到人体以及动植物,我们再食用动植物,从而间接产生变化的规律。
六气是天体运行对地球产生影响的规律,岁星(就是木星)公转一周刚好是十二年,就是十二地支(十二属相),镇星(就是土星)公转一周刚好十年,就是天干,组合就是我国的甲子纪年法!
哲学这个词1875年才有的,我们不能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不是哲学家,科学一词1893年才被提出,不能说我们的古代文明就不科学,我们古人说的天地,用现代语可以解读为“天体”和“地球”,换个词就觉得洋气了、科学了!
时辰与养生
五行对应五脏,对应五音“角徵宫商羽”,通过三阴三阳六气调节韵律,称之为六律。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源自《尚书·益稷》。因此古有“乐医”,凭借音乐之力治人生死恶疾,救民生水火!
我们当下过度学习西方文化,以鼓乐(摇滚)扰动心神,黄帝内经称之为“务快于心”!而我国文化讲究“有板有眼”,有自板起落在眼的、眼起落在板的、一板三眼的、闪一眼落在板的……
五脏六腑对应的经络关系在一天当中是轮流值班的,古人是十二时辰制,对应十二条经络。
我们都知道心脏症状不光是由心脏引起的,可具体由哪脏引起西医也没有明确论述,我们拿24小时心脏监测报告,找到发病的时辰,根据子午流注图对照一下,中医就会很明确指出发病的根源所在,再根据这个思路针对发病的时辰,还可进行红外检测,从而精准判断病机!
吃的道理
吃是中国人的天下,中华智慧的精华,西方营养学只强调吃的物质,不知道食物也是有气的(当然西方人也不知道人体是有气的),也会水土不服的,我们都知道“南方为橘子北方为枳子”,同样的植物,隔一条河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食用的其实是植物某一阶段的气,萝卜可以吃根、吃萝卜缨,那为何土豆不能吃缨?因为气已经收在土豆内了,所以土豆像主食,萝卜像水果!我们除了捕捉植物的气,还会主动制造“气”,比如豆芽具有强烈的升发气,但把豆芽榨汁,不过是些凉水,而我们就是要吃伸展升发的气,所以立春的春饼一定卷有豆芽。
我们都知道羊肉膻味大,而且上火,古人就会养“羯羊”,就是公羊小时候就阉割了,这样长大的羊肉不膻而且细嫩!据《本草纲目》记载:“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
现代“营养”人也谈猪色变,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却钟爱红烧肉,而且鼓励全军改善伙食多吃红烧肉!我们把六味地黄丸方解一下,“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地黄是甜味的、山药和山萸肉是酸味的、丹皮是辣味的、茯苓是淡味的、泽泻是咸味的,我们先把紧过的猪肉炒糖色,用醋烹一下,加入热水,放入适量辣椒、肉蔻、草果,加点酱油、黄酱或豆腐乳、盐,很多朋友问调料的比例,我们按照性味“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六味地黄的黄金比例!红烧肉居然和六味地黄丸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感叹“毛主席何其伟大!”道法术器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传统习俗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规矩”,是先祖留下的瑰宝!现在我们带着孩子下了补习班,就知道催着洗手,早年间的规矩是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许吃,这样孩子会调整呼吸,不至于吃饭压气肚子疼甚至肠炎,虽然古人讲不出这些道理,但遵守这个规矩孩子会健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给跑完的马喂过水,过去给马喂水是要往水槽里放一把干草,这样马喝几口水就会喷一下,以免被水呛到,可现在孩子们跑的一身汗,气喘吁吁,都一起“晶晶亮透心凉”了吧!这样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危害到了孩子们的身体。
一块炸鸡、一包薯条、一杯奶茶,,,,,这些“洋”气的流行,正在挑战我们的民族性,危害我们的下一代!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传统饮食强调平和,饮食习惯强调用餐时“长者先幼着后”,强调父兄的教育,所以以前的孩子都盼着父母再生个孩子,才有自己的地位,当下都是“尊”小,所以孩子们都不让父母生二胎,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因为我们把姓放在前面,表示尊重先祖,而恰恰相反,国外把名放在前面,表示尊重自己,现在纵心的饮食使得孩子们事事都以自己为主,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不能融入社会,就躲入网络世界,自闭!长此以往,未来堪忧!
我们根据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跟传染病做了几千年的斗争,我们依然是世界人口第一,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中医保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就拿茄子来说,拿西方的吃法就会浮肿,生吃还会口周发黑,将此物进贡给汉朝,中医拍了蒜加入其中,即解了毒提了味,还美味营养。殊不知药膳的鼻祖“伊尹”就是厨子,所著《汤液经》启发张仲景才有了中医著作《伤寒论》。
乾隆年间华北大瘟疫,多有吐泻致死,大量中医拆掉老百姓的灶,用灶心土煮水,结果控制住了疫情,在现在崇洋媚外的眼里这就是个土办法,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使臣却不敢小看,经过多年研究实验,才有了后来的土霉素!治疗肠道传染病首选!挖掘保护中医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
中医贯穿生活
我们中国的文化讲究宏观,而西方着重微观视角。
我们看待事物分为“道、法、术、器”四个层面,而我们现在常讨论的有机菜,转基因,化肥农药等等都是“器”的层面。
举个例子来说,一辆奥迪,一辆奥拓,哪一个速度快?当然奥迪的速度表是240公里,而奥拓的速度表只有120公里!这就是“器”的层面上肯定是奥迪获胜!我们要是让老司机开奥拓,新司机开奥迪呢?自然是奥拓快了,这个层面叫“术”,技术好的会胜出!而我们让奥迪走泥泞的乡间小路,而奥拓走高速公路呢?又是奥拓胜出,这个层面叫做“法”!如果我们同时从北京去上海,都走高速公路,都是老司机,可奥拓向南开,奥迪向北开,都不用讨论哪个快的问题了吧,讨论谁能到就可以了!这就是“道”的层面!我们经过长时间的西化,只会注重“器”的层面,我们只知道龙虾帝王蟹的昂贵,可曾记得母亲朴实的一碗鸡蛋炒饭那其中的香甜呢?我们的食品安全只停留在便宜的食材上,一盘小龙虾我们会问有没有寄生虫,谁敢问问几千块的澳洲龙虾有没有寄生虫,真没有吗?还是外国的就比中国的干净呢?
话就说到这。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中医中药贯穿日常生活,道不完,说不尽,多留意,多思考,健健康康过一生!
作者简介:
吴琦,字震铭,出生于中医世家,已是第三代衣钵传承,自幼受家庭熏陶,四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十六岁出徒,至今已诊治疾病三十年。二十二岁毕业于中医药大学,同时进修西医四年,因此对西医各项检测有独到见解。尤善用家传针灸的特殊手法针药并行处治临床疑难病症。主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广泛使用中西医各种手段,以达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