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心理健康(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康梅 韩琳)
第一健康报道消息,在5月15日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内容却非同寻常——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工作。新冠病毒感染爆发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人类经历了从“活生生到死亡亡”的生命过程,各类“疫情通报”成为每日新闻必看又不得不看的“魔障”,时时刻刻搅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一次次来自人类的自我战胜自我的“心理防疫”不断侵扰自我的“生理底线”。无论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还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都对疫情给人类带来“心理伤害”作出指示。
央视直播截图
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特别告诫:一旦我们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我们的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再次带来非理性行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也指出,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我们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要求,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弱势群体。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的网络;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发布会现场——
第一健康报道记者问:
如何缓解关注“负面信息”而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
央视直播截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
首先,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的防护,但是选择性的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分关注负面信息,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央视直播截图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
其次,要限制自己每天刷手机看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学会注意力转移,把时间放在有建设性的活动中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
三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形成新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关注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
四是对于一些人由于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可以学习使用权威机构推荐的一些放松稳定化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减轻压力。五,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到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以上的措施不能缓解,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门诊就诊,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