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从系统科学看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原理
2022-05-26 10:56:4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系统论(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陈云)


系统科学是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一般机理与演化规律,发展出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指导应用的科学,其研究方向是各种系统的复杂性。系统中医学是中医学与系统科学交叉于人的复杂性的现代研究和分支学科,着力于发掘和阐明传统中医学中的朴素系统论思想并进行现代化继承和创新研究,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微信图片_20220525160255.jpg

作者陈云近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中国疫情防控救治,效果显著。从系统科学来看,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有效和成功的原理,关键在于认识和遵循了人的复杂性及人与病毒关系的复杂特性和规律,通过中医诊断体系分析理清病变机制,给出相应的方药技法调控遭受病毒侵袭的病变系统,最终恢复人的健康态。


中医药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性质的,其几千年的实践如实地遵循和驾驭着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而这正是现代系统科学正在研究和揭示的复杂特性和规律,因此,只有以系统科学解读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原理,才能如实地阐明和揭示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内涵。


新冠肺炎的发生机制


人是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与天地自然母系统有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疫疠之毒”与外感六淫之邪相合,由口鼻或皮毛等“开放窗口”入侵人体,与人体内原有伏邪(正虚/邪实)结合,直接或者间接侵袭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干扰破坏机体的稳态或者有序化,从而产生病症危害健康,这便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新冠肺炎这类“疫病”的发病特点和机制。


根据新冠肺炎发生以来众多研究汇总,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但也不局限于发热,伴有干咳、乏力、肌痛、胃脘部痞闷、腹泻便秘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引起肝肾等脏器损害,重者危及生命。按照中医的辨证体系分析其发展演变:根据卫气营血辨证,邪袭肺卫,酿热蕴毒;从卫分传入气分,由气分及营分,气营两燔,毒瘀互结(由表及里的过程);根据脏腑辨证,肺藏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当疫疠之毒侵袭损伤肺络,肺体受伤,肺失华盖之保护作用,毒邪结合痰湿淤,疾病传变损及脾胃肠、心、肝、肾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三焦辨证,邪袭上位,首先是上焦肺系症状为主,继而发展和/或合并中焦脾胃系统,继而和/或合并下焦肾膀胱症状(由表及里的过程);根据六经辨证,起病为太阳、少阴表证,继而发展和/或合并半表半里之证,继而发展为和/或合并阳明/太阴里证(由表及里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到的关于“病机—病证—病候”的病变诊察系统,在保持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之上,根据“司外揣内”“以象测藏”“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等方法创立了多种辨证论治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来辨别疾病的发展演变。从以上分析可知不管哪种辨证方法,均认为新冠病毒感染人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入体后出现连锁反应或者蝴蝶效应,最终出现多系统先后或者同时受损或者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症状,导致人系统严重失序、失稳、失健。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中医关于新冠肺炎发生、发展、调控原理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 1969 年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提供了以物理学原理认识和解决生命与疾病问题的途径。即将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形成的新的有序状态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人系统的特性:第一,存在着“生气通天”的系统开放特性。第二,系统以“升降出入”“五行自稳”“阴阳自和”等自主调节机制保持自身远离“热力学平衡”。第三,系统内部诸多要素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如脏腑之间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气血精津液之间的互化互生关系、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关系、经络之间存在着表里、属络、交会、流注等非线性关系,以上满足了耗散结构的三条必备条件。


健康状态下的人通过自主耗散保持系统的有序稳定,疾病状态下,中医通过中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药技法以强制医药力量调节以上这三方面条件,改善机体的耗散能力,增加“排熵”恢复系统的有序稳态。这里引用热力学概念“熵”来表证系统的无序化状态。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创造出“邪”“毒”等概念用以表示致病因素。针对引起新冠肺炎的六淫之邪与疫疠之毒,在预防与初起阶段,中医通过“解表”即改变系统的开放条件以达到“祛邪”“祛毒”的目的。中医的解表之法众多,根据邪气性质不同,分为“祛风解表”“散寒解表”“祛湿解表”等;当邪气侵袭入里,引发体内一系列连锁反应,系统紊乱失序,并且产生众多病理产物如“内生五邪”“七情六郁”、痰饮、淤血等。此时的调理需要解表与通里、扶正与祛邪结合。中医总结创立出“治病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清、消、温、补”,即根据邪气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及引起人的不同反应而设的处理方法。其中“汗、吐、下”均为从皮表、口、大小便排邪, “清、消”为杀伐邪气的对抗式治法,“和、温、补”是增强机体的自主调节能力,寓扶正于祛邪。在系统辨证论治中,中医同时会根据邪气当量来调整治疗方药技法的量比,这种辨证论治与钱学森先生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系统工程方法实际上是一致的。最终中医通多靶点的负熵化过程,帮助系统恢复有序稳定,实现健康。


微信图片_20220525161112.png

从图示原理可见


第一,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早期因势利导、解表祛邪,增加系统的开放度,可以将毒邪尽快驱离人体,因此可以降低轻型、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缩短病毒清除时间和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古人早有方略,如吴又可《温疫论》曰:“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第二,直接“祛熵”的对抗病毒的方法仅仅是调控措施的一部分,所谓对抗病毒的精准治疗,中医有更深入的认识,一是体外病毒及病毒入体后不尽相同,致病方为邪,邪气袭人后,与体内伏邪相合或继发内邪,内外邪气胶着,即现代医学所见病毒导致了炎症、免疫的失调等,这导致单靶点抗病毒不能完全治愈新冠肺炎患者。而且新型冠状病毒侵袭人体后不断复制,过程中为了不断适应宿主,核苷酸结合位点会不断发生突变而产生变异。这导致抗病毒特效药研发滞后且困难。中医根据“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所攻之邪为通过辨证分析出的发病之邪,即侵犯人体后与人系统内邪相互作用之后的毒邪,因此治疗的针对性较好。二是中医药攻杀毒邪,始终有“排熵”贯穿始终,“汗法”“吐法”“下法”均是针对体内邪气而言的,将入侵外邪、继发内邪及内外胶着裹挟之毒清除体内,使毒邪无所依附,才是相对彻底的根除治疗。中医精准治疗的根本是系统化基础之上的个体化,注重的是个体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性特征。三是在药效评价方面,以药方或者药方中某一味药进行体外病毒研究是目前主流的科研思路,但符合临床实际的评价要将药的个性与方的整体性区别认识,方剂的合群之妙并非各种单味药功效的加减。应遵循中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方证对应”原则拟方用药,评价使用方药前后宿主体内病毒活性及含量,同时注重患者整体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确保“以人为本”与“以病为本”相结合。


第三,中医药系统化治疗始终将扶正与祛邪紧密结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即是祛邪,有《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对体质虚弱的人,扶正是增强其自主调节能力的先决条件;毒邪侵袭导致机体功能减弱或者过用攻伐药物破坏机体机能,均需要及时扶正才能减少重症恶化或者并发症、后遗症的出现,全程体现“以人为本”而非“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系统化治疗。


微信图片_20220525160740.png


中医药推动有序化以达抗疫目的


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磨砺,其理法方药体系流传至今仍可有效指导临床,原因在于这些理法方药体系在长周期、特大临床样本的实践检验中,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了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规律,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疾病谱系的变化、病毒的变异,仍然经得住检验和选择。


中药汤剂或者口服的中成药,中医的针灸、艾灸、按摩、刮痧、贴敷治法以及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这些中医功法,方法虽然不同,但从不同的方面切入,改善机体的耗散能力,增加机体的负熵化机制,从而推动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协同地走向有序化这一“目的点”,均能帮助排除疫病毒邪,恢复健康。


中医药是由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形成的庞大的学术体系,其独有的理论体系、学术视野及实践范围和水平现代科学还有很多解释不了,以中医解读中医难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有效翻译,但其朴素系统论思维与现代系统科学天然契合,因此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以系统中医学理论来阐释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将破解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无轨可接的困局,有利于中国向世界民众分享中医药防控救治经验,为世界民众的健康贡献中医方案。(作者陈云,女,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师从中医系统论创始人祝世讷教授。中医博士 博士后。原稿刊发于5月19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推荐第一健康报道转发并提供本人形象图片刊用。)


(责编 秋时雨)

标签:
系统工程中医药预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