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公卫(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九剑观察)
两会临近,北京市5月16日发布《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一健康报道梳理“意见”发现,“这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在北京这一超特大城市,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新常态未来走向、健康方舟驶向何方、行程路线规划施工图在哪里定标坐标?都会给其它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带来示范。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能够提供有力支撑的前提是“大力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首都安全”。
“意见”说,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直接关系到首都2100多万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首都功能发挥,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的应有之义,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更加有效的首都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当前,首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并即将迎来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
5月17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疗保障组组长,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对《若干意见》做了权威解读。
卢彦指出,“意见”的首要任务,服务保障好全国“两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北京市将做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并且全部做好预案。
三年行动计划
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对《若干意见》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可操作性上,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将各项措施落实落细,确保取得实效。
按照5月16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北京将在“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总结并固化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狠下功夫。
《若干意见》具体规划了七方面内容。一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筑牢堡垒防线,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优做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要强化物资设施保障。三要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四要强化科技支撑。五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六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七要健全完善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机制。
第一健康报道梳理的这七大项内容,都是有据可依、有规可循,聚焦短板、弱项谋划长远的结果,也是北京市对三个多月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经验总结得果。
正如卢彦表述的: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北京市在体制机制、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症患者治疗、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群防群控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
比如,中医药是这次应急救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确诊病例中,超过9成的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90%以上。
再比如,“健康宝”、“京心相助”等小程序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好帮手,为群众日常出行和复工复产带来很大便利,等等。
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都是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符合首都特点、顺应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规律的有效做法,北京市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若干意见》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长期进行坚持。
第一健康报道了解到,“意见”不久将落地为红头文件,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个节点,分别设置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最后,第一健康报道梳理出在首都北京,任何党和国家重大工作,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永远离不开“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体参与,只有他们发挥作用才能构筑起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铜墙铁壁。
(责编 郝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