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抗疫经济 (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作者:徐洪才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一带一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财经头条首席经济学家
抗疫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截止昨天,全球新冠疫情确诊病例突破了9万,中国境内基本上控制住了,但是境外确诊病例超过了1.2万,疫情正在向全球蔓延,形势变得复杂起来。今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要求各级部门做好“三保”工作,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说明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不小。
一、与2003年SARs疫情的对比
总体判断,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更大一些。
第一,新冠疫情传染性强,潜伏期长。特别是无症状传播,难以辨认谁是病毒携带者。现在全国确诊病例近8万,是SARs时期的10倍。除了南极洲,全球六大洲均遭受疫情袭击。美国东部时间3日中午,美联储出乎意料地大幅降息50个基点。按照规定,美联储应是18日开会,现在临时性降息,凸显美国疫情形势的严峻性。最新数据显示,韩国确诊病例突破了6000人,重创地区还有意大利和伊朗等。当下中国如何巩固前期的抗疫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同时严防疫情从境外输入境内,显得十分迫切。
第二,经济背景不一样。2003年中国经济处在爬坡过程中,享有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全球化红利;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当时经济是蒸蒸日上;现在经济下行,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也进入到下半场,城镇化率已有60%;而且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今年GDP实际增速肯定在6%以下;再叠加世界经济减速,中美关系和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化。最近两天,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开会,我估计会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速。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10多年发展,现在中国经济的宏观杠杆率,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的杠杆率都非常高。最近几年,老百姓借钱买房,负债率节节攀升,潜在风险加大。特别是财政收支,更是压力山大。
第三,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暂停时间长、范围大。占全国GDP比重90%以上的25个省市均要求春节复工延迟一周以上,而非典疫情主要集中在仅占全国GDP比重3%的北京,全国基本正常。2003年交通管制主要在4、5两个月,2季度经济增速下滑,从11.1%降至9.1%。非典过后,经济迅速恢复正常;3、4季度GDP增速回升到10%。特别是消费增速恢复正常,且创出新高,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升至9.8%;下半年投资增速稳定在30%左右,出口增速也快速回升。跟SARs疫情相比,新冠疫情影响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明显标志就是“两会”延期,这是史无前例的。
二、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节期间,生产停滞,供应链中断,疫情对需求和供给都产生了严重冲击,表现为总需求和总供给出现“双重收缩”。在需求侧,如住宿、餐饮、航空、旅游等消费需求急剧下降;在供给侧,消费品的库存大幅减少,医疗用品如口罩供给紧张。
第二阶段:春节结束到基本复工,疫情给生产秩序恢复带来困难。即便某地复工进度较快,但其他地方的中间品供应断档,也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难以为继。第二阶段是在2月中旬至3月初。
第三阶段,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目前来看,除了武汉、湖北以外的地区,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了新增病例零增长,更重要的是感染病毒的病人越来越多地好起来。最终实现增量归零和存量归零,即“双归零”。现在新增这一块基本控制住了,但消化存量还需要时间。
随着生产经营秩序基本恢复,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如果说过去主要是供应链中断导致供给不足,那么在供应链逐步修复之后,就是如何提振需求的问题了。一季度,一些新出口订单流失了,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对就业、银行贷款、税收带来影响,总需求因此受到抑制。
一季度经济增长受到冲击最大,预计GDP实际增速只有2%,二季度出现反弹,三、四季度逐渐恢复正常,增速大概在5.8%。全年GDP实际增长5.0%以上,但不会超过6%。今天是中国传统24节气的惊蛰,春雷滚滚,驱散瘟疫。从3月中旬开始,抗疫将进入第三阶段,争取在4月底之前结束疫情。
三、从“三驾马车”角度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消费受到严重冲击。本次疫情爆发在春节前,对消费影响最大。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2020年春节消费大幅度减少,其中,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首当其冲,有关企业收入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但是网上购物、订餐和娱乐等相对活跃。疫情期间所积蓄的某些消费需求可能会在疫情之后释放,但像餐饮、娱乐等消费在此期间形成的损失可能难以弥补,即“沉没成本”;同时疫情还会冲击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总体上讲,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将放缓5-6个百分点。
第二,投资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企业无法按时开工,生产订单被迫取消,投资相应减少。总体上看,与消费相比,疫情对投资的影响较小。因为低端制造业本来就是产能过剩,延迟复工造成短时间停产,实际影响有限。对基础设施项目来说,一些项目可能延迟开工,但疫情过后会陆续开工,全年影响不大。应该看到,疫情也会推动一些医疗基础设施项目的新增投资。政府近期密集推出的救助措施,如减税降费等,也会促进企业投资。预计下半年政府会加大投资,全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现在国家发改委准备了几十万亿元的基建项目储备,计划在七大领域扩大投资。下半年,投资将对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第三,外贸进出口受到影响。新冠疫情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趋缓,加上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的实施,2020年进出口贸易将进一步放缓。春季出口订单减少,会对二、三季度出口产生影响。3月初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延期,4月份广交会还未确定举行。如果疫情延后,会加速部分产业链外移。对一季度外贸的冲击,主要是原有出口订单交付;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全年新订单部分流失。四季度,疫情对外贸冲击消除。总体来看,全年经常项目仍将保持顺差,但相比去年会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去年外贸顺差扩大,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占到12%左右,在投资、消费增速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外贸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这种情况今年不会再有了。
四、从产业角度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疫情对各行各业都有影响,但服务业受到冲击最大。几天前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悬崖式下跌。2月份,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综合PMI为28.9%,比上月下降24.1个百分点。2月服务业PMI为30.1%,比上个月下降23个百分点。2月份,财新中国服务业PMI为26.5%,大幅下滑25.3个百分点,为2005年11月调查开展以来首次落入荣枯分界线以下;2月财新中国综合PMI为27.5%,大幅下降24.4个百分点。新冠疫情冲击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
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消费领域,服装、家具家电、化妆品等也受到影响。19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消费性服务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均降至20%以下。新冠疫情也催生一些新的业态,如云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快速发展,带动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好于服务业的总体水平。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金融业总体保持稳定。央行采取边际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金融市场震荡,但也积累了一些潜在风险。
具体来讲,以下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一是旅游业。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
二是影视娱乐业。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刷新了春节票房纪录。2020年春节档排片,有九部电影同时上映,原本寄予厚望,市场预测票房有望接近70亿元。但随着疫情升级,居民宅在家中,致使今年春节电影票房几乎是颗粒无收。
三是餐饮及零售业。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预计2020年至少减少50%,相当于损失5000亿元。疫情对餐饮和零售业打击,还体现在店面租金、人力和存货等成本方面,将对企业资金链和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四是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估计,1月24日至2月2日春节假期,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73%。从2月起,每日取消航班超过一万架次,许多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率超过50%。跨境航线方面,全部取消来往中国内地的外国航空公司数量增加。相比之下,对货运影响较小。
五是制造业。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制造业生产进度,将拖累全年产量和销售。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将影响全球相关产业链的正常运营。2月份,制造业PMI为35.7%,其中五大分项指数全部跌到40%以下,最低的是生产指数。生产指数大幅下降23.5个百分点到27.8%,比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最低点还低了7.7个百分点。
六是房地产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1月26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房企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与此同时,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也采取相应措施。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开发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暴跌95%。大量建筑项目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节后复工缓慢。2月份,建筑业PMI为26.6%,比上个月下降33.1个百分点。年初以来,水泥价格下降、钢厂建材库存积压大幅增长,建筑业受到冲击。疫情导致房地产销售、开工严重放缓,部分中小房企面临资金链断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负增长。
2月份,百强房企单月全口径销售金额3243.3亿元,环比降低43.8%,同比降低37.9%,创下了近年来的单月销售额最低纪录。销售停滞导致资金链紧张,部分房企开始对员工限薪,出现裁员现象。受疫情影响,北京新建商品房市场供应、成交量环比双双走低。2月北京新建商品房市场新增供应1399套,创下一年以来新低,环比上个月减少约67%;新成交2771套,环比减少1929套;对应的成交额为131.54亿元,环比下跌约46%。为此,已有超过60个地区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主要围绕缓解房企资金压力、通过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月供可延缓等。
带来发展机遇的行业,首先是医疗卫生、物资及制药。目前,相关企业开足马力,开工率、产能利用率都在100%以上,24小时连班运转。政府部门提出,疫情结束后,这些过剩产能政府会收储,让大家吃了定心丸。疫情过后,民众健康意识将会增强,制药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其次是电子商务。疫情带动网购和在线订餐等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2.24万亿元,最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当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到23%。预计2020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将达到30%,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将攀升至30%。
第三是在线娱乐、在线教育。除了网购,疫情还将带动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业发展,如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随着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其他各类社会培训机构无法开展线下授课,职场人士在家办公,各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业务收入上升。
第四是远程办公相关产业。受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可能成为新的工作模式,一些领域将会常态化,有利于网络电话、网络视像会议、多人协作平台、数字化业务和财务系统的发展。
五、金融市场与经济走势
3月3日,美联储降息是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升级了。中国香港金管局、中国澳门金管局和加拿大央行及时追随美国下调了基准利率50个基点,马来西亚、阿联酋、英国央行也表示将采取适当行动。
近期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表现总体平稳。央行调低市场利率,引导贷款利率往下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现在PPI是负增长,跟CPI走势分化是当前的突出特点。居民存款实际利率是负的,因为名义利率只有2%,而CPI已经达到5%以上。前一阵子,猪肉和食品类价格上涨,但整体物价水平是稳定的。另外就是生产者价格指数低位徘徊。现在全球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去年三季四季度以来,人民币有贬值压力;近期随着美联储降息,美元指数迎来拐点,未来会有贬值倾向,相应的人民币会有升值要求。最近两天,人民币
对美元汇率是温和升值的,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基础上呈现双向波动的特点。
中国A股市场跌宕起伏。春节后开盘首日下挫,第2天出现反弹。这是由于一行两会,还有财政税收部门以及各地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性政策,特别是央行短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护盘作用。短期内,资金很难流到实体经济当中,在金融市场上实际起到了缓冲垫的作用。上个礼拜,随着美国三大股指跳水,中国A股也出现剧烈波动,但总体趋势是恢复平稳,今天已经站稳在3000点以上。这说明,投资者对中国防控疫情是点赞的,信心是增强的。同时,全球资本流入中国,利好中国股市和债市。
但是,也应该看到全球风险偏好上升,导致黄金和美国国债价格上涨。未来随着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相信黄金价格还会上涨。新一轮货币宽松,可能会拉动石油、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扩大基建投资也会助推价格上涨,当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实际上拉动了全球需求。现在今非昔比,未来石油价格上涨将不利中国经济。因为现在美国是石油输出国,中国是进口国,全球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期这种货币宽松,会不会推动通过膨胀,要引起高度关注。要引导资金流到实体经济,不要流到房地产领域。但是房地产领域近期是供给不足,在需求拉动下,未来会不会出现大幅反弹?这值得关注。延后性购房需求释放,将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中国股市也一样,资金流入有利市场走牛。中国股市平稳,主要是中国经济有韧劲,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但流动性充足也是一个因素。
相比之下,美国股市激烈震荡,昨天强行反弹,今天又是大幅下跌,今天巴黎、伦敦、法兰克福股市也是下跌,反映市场预期发生变化。美国股市昨天反弹,有人说是跟民主党拜登可能胜出有关。如果桑德斯胜出,将对股市不利。这就意味着,疫情与美国选情叠加,再加上中美关系趋于复杂化,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总体是变糟糕了。
美国11年的大牛市是否会终结?这是全世界关心的,也是特朗普总统担心的。因为股市下跌,财富效应没了,会影响美国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寅吃卯粮。过去两年,美国推动产业回归,效果差强人意,产业空心化问题依然突出。另外,全球供应链遭受人为破坏,实际是供给冲击,如果供应链修复进展缓慢,则可能在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下,推动全球通胀。会不会出现类似1970年代的经济滞涨?目前已有这种苗头,要保持高度警惕。所以,要加强大国之间的宏观政策协调,尽量降低系统重要性国家政策负面溢出影响。经验表明,在系统性风险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六、新形势下的工作重点
现在欧洲疫情开始蔓延,意大利首当其冲,而中国疫情防控已经胜利在望。但是外部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境外国家政府难以做到像中国这样,如采取封城等应急性举措,美国、日本、新加坡疫情防控思路就很不一样。虽然这次疫情死亡率较低,但是新冠病毒有很大的隐蔽性,各国不可能完全照搬中国做法,因此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疫情防控重点将是防止外部输入。
针对新冠疫情新形势,昨天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当前中国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会议强调,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完善相关举措,巩固和拓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早日进入正常轨道。今年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要努力完成。
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从实际出发,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强病原病毒溯源和传播机理的研究,药品、疫苗、检测、试剂、医疗设备等研发,从临床救治紧密结合,与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加强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研究。但是很遗憾,现在疫苗还没有弄出来。要根据疫情区别对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大幅提高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的生产供应。这些实际都是强调解决供给侧的供应链中断问题。
前天晚上美国美联储降息0.5个百分点,当时我就有一个分析,认为目前主要是供应链断裂,导致总供给收缩。应急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对金融市场起到缓冲作用,但从根本上讲,重点工作还是要修复产业链。过去两年,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全球供应链遭受人为的破坏。如果疫情在全球进一步蔓延,则可能让供应链雪上加霜。对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如何研判今年全球经济走势,大家要拭目以待。
会议要求,要采取点对点措施,尽快返岗复工,做好员工吃、住、行、车间管理等环节防御工作。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提高复工的整体效率。同时把疫情防控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抑制的被冻结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一些新的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同时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建,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建建设,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今年最困难的是财政收支。前一阵子,李克强总理讲“要过紧日子”,也就是政府过紧日子,换取企业和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会议还强调,要在扩大开放过程中推动复工复产,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稳住外贸基本盘。现在全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相信未来会拉动出口,因此也要看到政策调整中的新机遇,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特别要做好龙头企业复产复工保障工作,维护全球供应链,落实好外商投资法。还有就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帮助外企解决好复产中的困难,抓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总之,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和政策灵活性。今年消费首当其冲,因此要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中央和各级政府已经准备好了“子弹”,新基建七大领域的投资将拉动经济增长。一季度、二季度日子难过一点,全年经济平稳增长仍然值得期待,但是经济增速不可能回到6%以上。如果大水漫灌,强力拉到6%以上,副作用会很大,也会积累金融风险。好在去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把2019年GDP找补回来1.89万亿元,因此努力在今年完成两个“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大有希望的。
(责编 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