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疫苗 (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范围内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1亿。
自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这场波及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1年第一天,我国开始为9类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与此同时,世界上已有10余个国家订购了我国研发生产的新冠病毒疫苗。
“Made in China”给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疫”,带来了曙光与希望。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于当地时间1月25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我感谢中国政府的体恤,也感谢我的部长们的努力。”
近日,中国家庭报社联合中国一带一路网,就国产新冠病毒疫苗未来的工作,采访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梁晓峰。
中国制造”的高质量疫苗与接种模式
全世界与新冠肺炎的战斗已经持续了1年,目前,常规治疗方式仍然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同时,欧洲疫情的严峻形势,也给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使疫苗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目前,我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超过2000万剂次,国家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了接种工作从前期准备、接种人员组织、宣传以及接种后留观等各个环节的有序高效。
现在,我国不仅在疫苗生产方面步入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在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方面也已经总结了较好的经验,接下来应加大力度提高接种率。
与国外一些国家“疫苗接种混乱“截然相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伊始,全国各地的疫苗接种点均做到了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接种工作井然有序、高效安全。图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体育中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接种人员相隔1米排队,扫描健康码并测量体温后才能进入室内。摄/景啸尘
未来,解决老年人接种困难是重点
如何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一直是免疫接种工作的一大难题。
首先,老年人相对年轻人,对疫苗的认知度较差,接种意识较低。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媒体、医务人员等相关单位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并提高宣传效果,以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其次,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服务工作也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居家养老的“老老人”,他们普遍行动不便且患有慢性病和基础病。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是对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挑战。
如何实行社区接种、如何保证上门服务接种人员的免疫安全、如何安全处理医疗垃圾、如何保障生物安全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各级卫生系统应根据各地的特点,制定人性化、温暖便捷,同时细致入微、切实可行的方案,从医学观察、人力资源等方面做足准备,保障老年人接种疫苗时每个环节有序、安全、高效。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整体较好,为接种工作提供了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更稳固的基础。
冷静、理智、客观、科学面对偶合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危机。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加大了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合作,从核心技术到临床试验,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为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为早日战胜新冠病毒紧密协作。
随着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数量的大幅增长,可以预见接种后的偶合事件和偶合反应案例也会增加,应该冷静、理智且科学地看待这些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发生类似事件后应尽快展开调查,积极面对并引导舆论。在保护民族工业、产品的同时,对事件进行科学评价。
1月25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现在还没决定什么时候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但是已经决定选择接种中国生产的新冠疫苗。土耳其等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已经接种中国生产的疫苗并屡次通过不同渠道发声,对中国生产的新冠病毒疫苗进行正面评价。我们在欣喜、自豪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理智。新冠病毒疫苗让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登上了全新的国际舞台,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
新品种和产能齐头并进
由于我国第一批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时,国内疫情已进入平稳状态,所以很多Ⅲ期临床实验是在境外完成的,在获得临床试验成功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国家对我国生产的疫苗在当地上市的批准。
1月25日,我国复星医药与德国药企联合生产的mRNA疫苗在香港上市,并开始接种,其表现值得期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mRNA疫苗的储存运输条件非常严格,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一大挑战。但是,由于mRNA技术生产的疫苗只含有病毒基因序列,并不含有病毒,所以也更容易大量生产,报告的有效力甚至可达90%以上。
目前,国内接种疫苗人群的年龄段为18-59岁。日前,3-18岁年龄组的实验数据已统计完成,并上报审批。新冠病毒疫苗下一步的研发工作,应重点关注家庭场景中老年人和罹患基础病的人群,并进一步掌握禁忌症的相关详细、准确数据。
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产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目前已获批的生产企业有3家。随着各研发企业的科研进展,后续还会陆续增加,产能达每年10亿剂应该不是问题。
资料图片:在上海,工作人员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实验过程
加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
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达沃斯议程”时特别指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亟待加强。加大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并强调:“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有益经验,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强疫苗合作,让疫苗真正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
中华预防医学会一直注重医学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当前,我国正在帮助建设位于埃塞俄比亚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缅甸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华预防医学会还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中心一起,通过互联网,对在中美洲进行国际医疗援助的中国医疗队进行了疫情防控相关培训。希望未来可以派遣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更多专家,加强与各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来源:中国家庭报
(责编 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