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的重新发现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京举行
2018-06-09 11:51:15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孙晶晶)


6月7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中医的重新发现”国际学术交流会在京举行。


主持.jpg

图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左)和芝加哥大学夏德安(Donald Harper)教授(右)主持会议


第一健康报道获悉,此次会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先秦两汉涉医简帛的早期医家身体观研究”的阶段性研究会议。
会议聚焦出土简帛材料、运用新方法研究发现古代中医。专家们探讨了先秦两汉涉医简帛文献在解释、翻译、应用中所涉及的多种因素,分享了从古代历史研究到人类学田野研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围绕早期医家身体观进行了开放性的讨论,取得了不少创新性研究成果。


医学思想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顾漫对天回医简的学术源流和核心思想作了介绍:天回医简的主体部分源自于扁鹊与仓公,并影响到东汉时的蜀地名医——涪翁、程高与郭玉,这为研究汉代医学经典的成书提供了新史料;“通天”的概念与扁鹊医学的“五色脉诊”技术关系密切,是中医脉诊与经脉的理论基础。


张其成分析了中国早期出土文献中的人体八卦图、人字图、木人经络图等三种人形图像,这些图式将人体与八卦,出生季节、生辰与身体部位,5天地六气与身体经络相结合,反映早期医家把身体看成“数术”的身体、“气”的身体,而这种观念的基础是易学象数思维和天人合一思想。


授课.jpg

图为张其成教授分析人体八卦图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王兴伊通过考探敦煌一带出土的简帛所载“伤寒”的内容,得出张仲景所称“伤寒”是通过“丝绸之路”人员交流而传播,同时“麻黄汤”也是从西域传至中原“还魂汤”被张仲景加一味桂枝而成。


医学实践


竹简原始编联顺序是整理出土文献的关键信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周琦以天回医简037简背反印文的处理为例,介绍了天回汉墓医简的整理研究方法。


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德安从文献角度将髹漆人像内容和《史記》淳于意列传关于“脉法”的描述与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讨论“数”字作比较发现:髹漆人像背面脊椎上刻的五藏名用五行相克循序排列,说明天回三号墓医简与五行学说相关,并反映了人体与宇宙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健康与人文中心主任罗维前认为,髹漆人像体现了西汉时期各种技艺和知识的跨地域联系,它将启示学界思考医学思想的传播和转化但地方性背景,并重视巴蜀的区域性文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


医学文本


北京芝加哥大学中心曾毓坤、冯珠娣以《黄帝内经》为分析文本,阐释了权威经典如何规定了解读的方式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当代流行的对经典文本中五味功效的注释,展示解读的方式如何引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广西中医药大学周祖亮对四种出土涉医简帛方药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归纳了秦汉时期医书方药的流传与传承状况。


现场.jpg

图为交流会现场


疾病和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徐源以《真诰:服术序》为例,讨论了六朝时期药物服用方式的多中宗教性的含义,指出服药行为的广泛关系网及和意义。


伦敦大学学院芦笛提供了敦煌伍子胥故事中药名诗的一份新校勘文本,并且重新鉴定了其中的药名;该对话显示出先秦以來的药物文化与运用双关语的传统的影响。


上海中医药大学袁开惠初步释读、讨论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数种疑难病症名称:如䫀、承瘕、大伏蜡、过伤、恶等。


(责编 秋时雨)

标签:
健康中国第一健康报道中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