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学者聚北大研讨新时代生死观
2018-03-30 17:17:18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召开


聚焦健康中国 生命教育(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孙晶晶)


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3月30日,以“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为议题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以期不断打破国人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


对于论坛举办的缘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周程表示,一直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国人对死亡讳莫如深。当今中国,对比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国人的“死亡质量”依旧无处安放,死亡教育更是寥如空场。然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自然状态,如何面对死亡问题是个体生命的必修课程。


周程.jpg

图为周程教授


第一健康报道现场了解到,论坛汇集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葛剑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等专家学者,从人本角度探讨死亡的本质与灵性,旨在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死教育、生死观念提供辅导与引领。


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认为,清明论坛应以生命教育为目标,对国人的死亡观念进行辅导和引领。同时,使教育辅导具化为行动,从告别场所、仪式等方面切入,以不同领域结合共进,让人们感受到死亡之际的温暖、常情与安然,最终超越死亡的焦虑和虚无。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胡宜安首先介绍了中国当代生死学的缘起、现状与趋势。


“中国当代生死学结合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西方资源的输入,呈现出学科化、大众化、专业化的趋势,未来将建构以‘生死’为中心范畴的学科体系,推进生死学走进课堂与走入现实。”胡宜安说。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揭开死亡的哲学面相,认为死亡哲学是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冰山底座,关乎信仰与价值、爱与智慧。


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安友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田松、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端祺分别就失能与死亡、死亡能力、生前预嘱等方面发表演讲,探讨重建死亡文化和生死观,发展“死得好”的优逝教育以及“活在当下”的生命教育,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伊华.jpg

图为伊华主任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表示,殡葬服务的社会价值是通过仪式感体现的,它让“死”本身矗立起来,和“生”一样披覆尊严。伊华提出,在政府、社会、学界、舆论的多方推动下,中国人关于“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普及可谓正当其时,而教育界、医学界、殡葬界、传媒界都应是生命教育共同体的一部分。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介绍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选择与尊严”网站的微信应用——“掌上我的五个愿望”。该应用旨在普及尊严死、生前预嘱、缓和医疗舒缓护理的最新知识,反对过度医疗、过度抢救的陈旧理念,推广协会所倡导的公益事业。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刘明明、著名心理学家陆晓娅、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雷爱民、之爱(Stage Ai)整合生活教育机构创始人陈燕分别从音乐治疗、电影死亡呈现、校园自杀困局、西方整合生命教育等角度,对死亡进行理解与探索。


现场.jpg

图为活动现场


据了解,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福寿园国际集团协办。来自医学、哲学、生死学、生死教育、殡葬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网上报名的公众人士共400余人参加论坛。


据悉,未来五年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将持续举办,并不断跨界、跨地域、跨学科运作,主题也将延展至“死亡与艺术”、“濒死现象与死亡体验”、“哀荣与爱的遗产”等。


(责编 郝健一)

标签:
健康中国第一健康报道生命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