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 医改(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孙晶晶 韩琳)
目前,我国在健康发展之路上推行的仍以“以疾病防治为中心”的“医疗卫生”的西方医疗健康模式,现如今,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已不仅仅只是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手段了,而是希望对自身的健康能有更进一步的建设提升,如果单纯只依靠医疗卫生的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人们的愿想,需要制定或者完善新的“医改”策略。
如何就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目标框架和要求下更好的“医改”等问题,第一健康报道对健康学独立研究学者、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进行了专访。
图为黄开斌
第一健康报道:
“医改”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黄开斌:
“以疾病防治为中心”的“医疗卫生”式的健康发展道路,是一条似是而非的健康之路。第一,医疗卫生只是在治病和防病,其中,医疗应对急性病和创伤,卫生则是预防传染病,其对于恢复健康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大。第二,单纯用医疗卫生的供给模式不仅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国民健康需求,而且很难以应对当今严峻的亚健康、慢性病和老龄化的健康危机问题。第三,这种对抗式的医疗健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重了人类的健康危机,它只旨在疾病防治,其真正目标“健康恢复”做不到,其实,这不是医疗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类健康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出现了严重问题,进而还造成人们对医学和医药的过度依赖,形成恶性循环,也因此而酿就了“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选择和制定新的健康道路、健康理论、健康制度和健康文化及健康产业的发展方略及路径目标,即切实践行习主席提出的四个自信,并应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目标框架和要求下展开“医改”。这将是一番的“医改”思路方略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新蓝图。
第一健康报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目标框架和要求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推进“医改”?
黄开斌:
首先,要确定走“以健康建设为中心”的“医养强生”健康发展道路。所谓“医养”就是在“大医学”和“健康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健康调理、保养和恢复;“强生”是一种增进和强大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主动方式,强大健康是防治疾病的最好办法。
其次,确立“大医改”思路。“大医改”就是跳出医疗卫生、疾病思维和经济思维的局限或束缚,从国民健康的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在更大范围内,用“健康学”思维,探寻有助于健康利益最大化的大健康发展思路。
同时,要整合中西医为“大医”,将中医学和西医学整合创新为“大医学”,作为“医养强生”的理论基础。并且,应积极规划和推动健康服务机构特别是中医保健养生机构的建设。
最后,“大医”重在建设健康,“医养强生”是直接面向健康整体的建设促进和帮扶提升,具体就是以营养、保养、调养、教养和修养等方式,主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系统,完善自我健康平衡机制,增强或提高自我康复能力和生机活力。并注重培育健康服务市场,增加健康的多元化供给,提升国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治理水平。
第一健康报道: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针对人群提供预防、治疗、保健等多效能的健康服务机构,其推出的包括医疗器械、病情特殊方法治疗等,对改善人体健康确实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这类特有的健康产业机构该如何规划?
黄开斌:
你说的这些医疗器械和病情特殊方法治疗,以及预防保健等多效能的健康服务机构,的确是健康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绝不是未来健康产业的主体部分。健康产业的主力军一定将是非医疗队伍来担当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健康维护(包括健康恢复、健康保持和健康提升)的需求。
所以,健康产业是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的,未来的健康产业机构也将会有很多非医疗的服务模式出现并成为主导,且应加快建立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分类专项,甚至未来应单立“国民健康统计”,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健康文明时代的早日到来。
另外,医疗服务业是很特殊的健康服务产业,只能军事化或政府主导,不宜市场化,这是“医改”的关键点。也不能把发展大健康产业特别是健康服务业与发展医疗卫生产业混为一团,更不能用医学和医疗思想去主导和发展健康产业,而应该用健康学思想和理论去指导和发展健康产业。
此外,也要加强中华健康文化的重建,转变过度依赖现代医学、医疗和医药的疾病防治思想和对抗理念,培育自觉、自主、自治和自强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素养,增强中华健康文化的自信。
黄开斌,健康学独立研究学者,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中国脊柱健康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世界脊柱健康联盟副主席,国研中心《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专家组组长,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健康问题和健康理论的研究探索,初步完成健康学科体系框构,代表作有《健康中国》系列(红旗出版社出版)以及《健康自治》和《健康革命》系列,并著有《健康学导论》、《脊柱健康学》系列、《脏腑健康学》系列和《心性健康学》系列等专业教材程,独创《三元论》思维模式,提出大医改思路,力倡大医学模式和大健康保障体系,成功策划并举办十余届中华脊柱健康论坛。
(责编 郝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