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回眸1998北京大流感中医独立抗疫完美之战

吕嘉卫2022-05-13 17:15:05
健康阅读: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2022-05-13 17:15:05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中医(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作者吕嘉卫)


编在前言:

时间是埋葬历史的坟墓,无论过去多少年,曾经发生过的大事小情,当被回忆的时候,时光的碎片又把它串起来,变成了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那年,当人们还沉浸在“来吧 相约98 相约在银色的月光下 相约在温暖的情意中”那首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流感席卷北京......


吕嘉卫


2022春节后奥密克戎肆虐,香港感染数百万死亡近万,上海因疫情城市停摆一个多月,人民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影响,进入五月北京疫情也有抬头之势,可以说这是当前最大的黑天鹅事件。面对疫情中医会有什么好办法呢?我们不妨回顾历史去找些有益的信息,尤其是是1998年北京大流感中医抗疫事迹。


微信图片_20220513170638.jpg

作者供第一健康报道近照


1998年进入冬季后,感冒伴随着流感,悄悄在京城传播。


11月的一天,北京东直门医院忽然间门诊量骤增,院内就诊患者人头攒动,急急匆匆。由于医院当时归属单位定位不清,一大批骨干开始向二附院转移,这已经是东直门医院历经中日友好医院、望京医院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技术输送,医院技术力量损失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面对汹涌而来的患者,从上到下从容不迫,从门诊到急诊,有条不紊用中医手段还是得心应手压住了更大范围的流行趋势。


姜良铎、周平安等专家团队,通过门急诊随机观察就诊患者472人,将其病史、症状、体征、化验检查等项目填入预先设计的流感患者观察表中,其中男性253人,女性219位,年龄最大87岁,最小14岁,平均52.3岁。


微信图片_20220513171005.jpg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直门医院


中医专家们经集体会商,最终确定了此次流感的特点:发病迅速,症状相似。


首先出现全身不适,流涕或咽喉不适,之后迅速出现发热无汗,发热以高热为主,寒热往来,恶心呕吐,无汗,全身疼痛,头痛,咳嗽,咽痛,咳黄痰或白粘痰,便干,尿黄,多数患者出现口感,干咳,痰少难咯。


部分病患发热后并发气管炎或肺炎。其中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增高的病毒感染性肺炎为33%左右,基础病患者易引发合并症,致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随着门诊病人剧增,在明确了病因与症候后,面对来势汹汹的大流感,一场院内抗疫大战拉开帷幕。


各路专家积极迎战对症下药开出处方,急诊科主任周平安大夫开出的处方,以经方麻杏石甘汤为君,辅以黄芩、连翘等清热解毒类药物,临床效果极佳,流感初起退烧只需要1天左右。(这个核心处方因此战表现优异,后注册为院内制剂解毒清肺合剂。)


1998年底我正好负责管理医院煎药室。


东直门医院大约在1997年底开始使用煎药机,是北京最早使用煎药机的三甲医院。十一月初门诊有代煎感冒药协定处方的需求,刚开始每天几百付的样子,没过几天需求量大增,加班加点占用了全部机器都干不完。医院为此紧急采购了六七台包装机,还组织大队人马灌装200ml塑料瓶装药。没过多久高峰接踵而来,整个药学部全员启动来应付潮水般涌来的门诊需求,各种手段齐上阵。


微信图片_20220513170527.jpg

作者提供第一健康报道的老照片


门诊中药房抓协定处方直接售卖,制剂室1吨、2吨煮提罐和两台敞口锅全天提取数次,煎药室负责灌装。最高峰光代煎药每天就达到3万多袋或瓶,可满足5000人次3天服药量,一个专门存放代煎药的小屋晚上加班堆满一上午就被清空,煎药室门口每天也围了不少单位团购取药的人。印象最深是中国银行一个处方就采购了6000袋。


我的一位哥哥也得了流感,幸亏有煎好的药及时送去,服下一日即退烧,事后他说,嘉卫你救了我一命,据他说当时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感觉要死了。那也是第一次听说流感还这么大危害性。


据当时药学部主任徐雁回忆:“那年大流感除了本市的还有许多外地来京求药的,也有很多患者在院外输液无效找到东直门医院的。当时窗口每日排队拿药的患者一直到医院大门口,但秩序特别好没有吵闹加塞的。由于工作量猛增医院领导带着各职能部门的人到药房帮忙。东直门医院的抗流感代煎药最后还送进中南海几千袋,当时由药学部主任徐雁专程护送,得到高度认可。”


整个疫情持续到春天,东直门的感冒药不仅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得了最高权力机构的认可。后来一到冬季门诊就有需求,前后数年之久。


北京中医院当时没有煎药机,以协定处方为主,结果还因此被患者告上卫生局:“说中医治病需要辩证,我们看感冒怎么都拿配好的药”,北京晚报就此还做了报道。由此可知普通大众并不知道中医抗疫前段防和治是可以用通方的。北京中医院给了合理解释,在大众传媒上算是普及了一下什么叫协定处方,这是中成药的最基础版,也是中药制剂、新药的摇篮。天士力丹参滴丸的前身就是协定处方。


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也是火力全开,保守测算每日接诊能力达到7-10万之众。对于轻症或初期症状一般1-3天解决问题。总之,一场涉及120万人确诊出症状的大流感经过两三个月奋斗最终被扑灭,而且中医界的大神们并未参战,只有中生代名家出战即得完胜!


事后


据北京市卫生防疫站1999年春季公布的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结果,1998年11月1日至1999年1月31日北京市流感发生率为10.1%,当时全市约100多万人患流感。


这一数据放在今天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北京200多万人确诊!上海250万人确诊!放在全国就是1.4亿人确诊!当时北京1200万常驻人口,相当于欧洲中等国家水平,故这个流感数据绝对具有各种分析统计价值。


1998年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北京职工人均工资每月不过1100元左右。那个时代根本没有能力全员做核酸、建方舱,手机还是奢侈品,也不可能有健康码、行程码控制疑似人群。


生活要继续,疫情要战胜,此时正是中医显威力的时候,而中医也确实做到了,1998中医抗击北京流感大疫情可谓完胜。我们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抗击疫情的点点滴滴,去探知这次被人们淡忘的大流感疫情真实状况,对今天的抗疫也许有所启迪。


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巨擘荟萃,董建华、程莘农、刘渡舟、王绵之、刘弼臣、杨甲三、颜正华闪耀着那个时代中医的王者之气,中生代王永炎、杜怀堂、田德禄、郭维琴、周平安、王琦、姜良铎、田金洲等名家济济一堂。年青一代陈立新、叶永安、王耀献、刘清泉、李忠茁壮成长,老中青三代铸成中医界的天团。


解放后北京流感大事记


流感阴影始终徘徊于人类社会,据史料记载,北京解放后就发生过数次大流感。


1957年甲2型引起流感广泛大流行,北京市约有50%以上的人群感染,一些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不仅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同时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1968年甲3型在中国流行,并很快波及全球。


1977年甲1型再现,在青少年中引起流行。


1988年底北京市发生流感中度流行,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

    

2003年非典国医大师邓铁涛团队在广州省中医院创造了零感染、零转院、零重症、零死亡的四个零记录。


中医大家的功绩


中医司令吕炳奎上书温总理要求中医上阵治非典。


国医大师任继学的非典预防方在吉林9万人服用后无一人感染。非典是中医大家们谢幕之战,也为中医抗疫史留下了浓厚一笔。


中医司令吕炳奎89岁曾撰文指出“医学卫生应使人们生活在无病健康的大道上,人体生理功能正常人就不该得病。”这是中医所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未病的通俗解释。


后记


应该说,1998年北京大流感应是中医独立主导抗击流行病并得完胜的最后一战,但足以验证中医主导抗击瘟疫是有必胜可能的,也证明了中医抗疫具备跨越时空的先进性,病患痊愈速度快,预防能力超强的巨大优势,最终实现抗疫社会损害力极低的多赢局面。


中医抗击瘟疫,防则可直面疫情而不感染,治则如雷霆之势迅速扫平不留后遗症,对于危重病人更可辨证施治逐步恢复以救性命,“防、治、救”三位一体构成体系。


中医抗疫从医圣张仲景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建立了一整套“防、治、救”理论方法和经典处方,这是一个超级全能的武器库,尤其是针对呼吸系统传染病,不论敌来自何方都能第一时间迅速响应,并有能力将敌人消灭于未然。


随着社会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难以大起波澜。全球化让世界旅行成为常态,国内交通更是便利至极,客观现实使呼吸系统流行病的传播极为迅速和广泛,这可能是未来疫病主要矛盾。


未雨绸缪发掘中医的抗疫能量是当务之急,使之成为系统化、常备态的抗疫主力军,这也将是保证国家顺利平稳发展的国之重器。


作者小记

吕嘉卫,1969年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中医司令吕炳奎幼子。20岁起跟随左右参加各种中医药活动,并负责整理医案、生平资料等。在常年熏陶下逐步理解先辈在中医事业上的追求与学术思想。为今后确定事业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15岁考入北京中药学校学习, 1990年进入北京东直门医院药学部工作,先后负责煎药室、中药库、制剂室管理。曾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开发研究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中医临床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多个成功案例。2018年底从单位辞去公职,致力于药食同源治未病大健康产业,中药种植管理,中药制剂及新药开发等。


(责编 秋时雨)



2023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