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健康报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表扬媒体        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媒体

国家卫健委访谈|关注儿童孤独症

融媒体中心2021-07-27 16:49:19
健康阅读:
来源:第一健康报道

2021-07-27 16:49:19


      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第一健康报道——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品牌建设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聚焦健康中国 儿童健康 (第一健康报道 融媒体中心)


今天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栏目,特别邀请到两位专家和大家一起关注儿童孤独症。他们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刘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邹小兵。


微信图片_20210727172335.jpg

访谈直播

孤独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对孩子都有哪些危害?


邹小兵:


孤独症,全称孤独症谱系障碍,又叫自闭症,它是一类(组)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或者说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以社交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谈到孤独症的危害,我们可以这么说,孤独症会对患儿的身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早期科学干预,中重度孤独症可以致残,轻度孤独症也可以出现严重和复杂的社交、情绪和行为问题。患儿的家庭也常常面临着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孤独症发病率不断升高,据估计,全世界孤独症平均患病率大约在1%左右。所以母庸置疑,孤独症已经成为引发世界各国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727172355.jpg

邹小兵教授

孤独症主要有什么表现呢?


刘靖: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起病年龄是在婴幼儿阶段,起病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婴儿期就开始起病,大概有2/3的孩子会是这样;还有1/3孩子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正常的发展阶段,到1岁半左右,没有明显的原因开始起病,孩子的言语能力开始倒退,出现特征性的孤独症症状表现。 孤独症以三大类核心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局限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在社会交往方面,孤独症孩子是存在质的缺陷的。孤独症的孩子在社会交往动机方面是比较缺乏的,所以他们会孤僻离群、我行我素、自娱自乐,不主动与人交往,尤其是不主动与同龄孩子交往。他们对于各种社交刺激也不予关注和缺乏回应,所以如果跟他说话,他可能根本不予理会,也没有目光的交流和互动。 对于轻一些的或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他们会有交往的一些兴趣和愿望,但是他们启动交往会存在困难,比方说有的孩子想跟别人交往,但是他不知道怎么交往,他只是在旁边默默地看着;还有的孩子会用一些刻板重复的语言跟人交往,比方说见了小朋友就问“你多大了?”“你家住在哪里?”还有孩子会用一些奇怪的行为跟人交往,比方说不分场合地去搂抱、亲人家或者掐人家,这是他概念里的跟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孤独症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情感认知和交流交往能力的缺陷,对别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行为往往缺少或者缺乏理解,所以他们的情感交流互动会出现问题,他们不能够根据社交场景和社交线索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他们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也难以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这一切都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质量,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 除了社会交往障碍之外,这些孩子还存在交流方面的问题。交流障碍包括非言语交流障碍和言语交流障碍。在非言语交流障碍方面,这些孩子会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但是家长可能不予关注。比方说有些孩子不会用点头、摇头来表示同意、不同意,就是非言语交流障碍的表现之一。在言语交流障碍方面,家长会予以更多的关注,而且是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孩子在言语交流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言语发育迟缓,可能两三岁、三四岁才开始说话,甚至有些孩子终身没有语言,也有的孩子可能刚开始有语言,但是语言倒退,开始起病。另外,他们对言语的理解困难,比方说我们问孩子“你多大了?”他就会比划着告诉你“我这么大了。”因为他不知道我们是问他几岁了。一些智力发育比较好的孤独症孩子,在言语理解方面也同样会出现问题,他们对一些幽默、玩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内容和形式方面也会出现异常,比如会出现即刻模仿,你问他“你多大了?”他也会说“你多大了?”他们会出现延迟模仿,他们特别喜欢听广告,就会自言自语叨叨咕咕地重复广告词;他们会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重复地说一个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语言、语调也会出现异常,语法、句子结构也会出现异常;他们难以去描述一些事情,难以启动话题,同时也难以维系话题,或者靠刻板重复的语言跟人沟通和交流。 除此之外,孤独症孩子还会有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他们的兴趣往往是比较少的,有时候是高度痴迷的,他们痴迷的一些事情有时候甚至是非常怪异的。比方说有的孩子就喜欢转的东西,会转锅盖,一转转半天,乐此不疲;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听下水道的流水声;还有的孩子会反复倒录像带,就看那一段电视,这些都是他们的局限兴趣的表现。他们还会有很多刻板重复的行为,比如重复地上下楼梯、重复地用一种方式玩玩具、吃饭就吃一种饮食,衣服也不换。 


微信图片_20210727172313.jpg

刘婧教授


当然每个孩子的表现可能不尽相同,但是重复、刻板的特点在这些孩子中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他们还会有一些拒绝改变的表现,比方说家里家具的位置不能变、老师的发型不能变,变了以后他们就会很焦虑不安。他们还会对一些感觉刺激产生和同龄孩子不太一样的反应或者有些特殊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痛觉特别迟钝,有的孩子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还有的孩子会追着别人闻别人身上的味道,或者是斜着眼看东西,等等。这些孩子还会有一些非常奇特、怪异的刻板重复的动作或者行为,比如说会看手、转手、自己转圈等等,这也是这种孩子刻板行为的表现之一。 这三大类核心症状会非常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对孩子的发展和他整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孤独症?


邹小兵: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当孤独症被首次提出来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学说,说孤独症是由于“冰箱母亲”理论造成的,就是说由于妈妈、爸爸的冷漠、教养的刻板造成的。这个理论盛行了几十年,后来由于家长的反思、观察,乃至于后来学者们的调查研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个理论已经被彻底否定掉了。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有一个新的理论冒出来了,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孩子们接种了麻风腮三联疫苗(MMR)造成的。这个理论一出来,也让世界一片哗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给孩子做疫苗的注射,除了麻风腮以外还有其他疫苗的注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结果把孩子打出自闭症或者孤独症来了,问题就很大了。但是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个研究是不对的,是错误的,甚至调查原始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个文章的作者在数据方面涉嫌学术不端,因此就彻底否定掉了疫苗注射导致自闭症的说法。但是,孤独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九十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孤独症病因的探索,近二十来年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我们现在越来越明确遗传或者说基因变异是自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孤独症还是跟遗传基因的突变或者变异有密切关系。但是环境因素有没有在里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呢?学者们也认为有一定的环境因素,或者是自然环境因素,或者是社会环境因素,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确定的自然环境因素或者确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相关研究相信还会进一步推进,我们相信,孤独症的病因最终还是可以搞清楚的。


如何早期发现孤独症呢?


刘靖:


早期发现孤独症是早期诊断和干预的基础。早期发现孤独症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去实施。目前来说已经有很多途径有助于早期发现孤独症,途径之一就是广泛的科普宣传。现在在咱们国家有非常多的关于孤独症的科普宣传,这些科普宣传能够让家长了解孤独症的早期临床表现,从而能够去识别孩子的一些症状,带孩子去就诊,发现孩子孤独症方面的问题。在科普宣传方面,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父母课堂等等,这些途径在孤独症的科普宣传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途径之二就是把孤独症的筛查融入到儿童日常保健工作之中。通过孤独症预警征、疾病线索、筛查量表的使用,使孤独症孩子在日常保健之中被发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儿保医生的培训非常重要,如果儿保医生在这方面有足够的意识、有比较多的知识,又有良好的工具,对这些孩子的早期发现是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途径之三就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幼儿园老师、儿科医生的培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老师现在也确实有了越来越多的孤独症相关知识,儿科大夫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孤独症知识。我们经常接诊到幼儿园老师推荐来的孩子和其他儿科医生推荐来的孩子,这些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孤独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家长还有基层儿童保健医生,他们怎样发现孩子孤独症?如果初步怀疑孩子孤独症,他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邹小兵:


就像刚才刘主任讲的,孤独症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它为早期干预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我们的家长和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来讲,其实早期发现孤独症还是蛮困难的,尤其是在1岁之前,最有经验的医生也可能发现不了,也许可能有一些特别敏感的家长可以在1岁之前注意到孩子的一些蛛丝马迹,但是大多数家长往往可能要到孩子1岁半左右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孩子发育的一些情况跟正常儿童会有一些不同,也许他就会带孩子去看儿童保健医生,保健医生也通常可能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才注意到一些早期的迹象。 我们通常用这样一些非常简便的方式来做一些科普的宣传,让家长们、让基层妇幼保健医生,他们可能不是自闭症或者孤独症方面的专家,但是他们会注意到孩子的眼睛明亮,但是他好像不怎么看人;他耳朵是听得到的,爸爸妈妈明确地知道我的孩子听得到,可是他们叫他,他却经常不理。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去告诉家长、告诉基层妇幼保健医生的“五不法”,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在1岁半左右的时候,他如果不怎么看、不怎么应、不怎么指、不怎么说或者行为有些不当,当然也包含少看、少应、少指、少说、行为不当,比如你的孩子跟你的目光注视是不是显得差或者是没有,或者少;他不怎么会用手指去指物,比如妈妈问“爸爸在哪儿?”他会不会用手去指一指?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你的孩子跟爸爸妈妈之间会不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目光注视?在1岁到1岁半、2岁之间,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出现第一批有意义的语言,比如看见妈妈说“妈妈”,看见爸爸说“爸爸”,这样一种有意义的语言,如果这些都没有出现,同时伴随着像刚才刘主任讲的,出现喜欢看手、转东西、看灯光、手上总是拿着某些东西,该笑的时候不笑,不该笑的时候又在笑,出现这样一些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就应该注意,我的孩子是不是应该去看看医生?我们的基层妇幼保健医生就要开始去认真观察,如果你有经验,你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询问、去观察,如果你这方面没有多少经验,那就应该及时转介到有相应专科的医院的医生那里去看。但是,现在由于在我们国家,包括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内,有资质的、会看儿童孤独症的医生还是蛮匮乏的。因此,我们会要求基层儿童保健医生在往上面转诊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够跟家长说一说:您的孩子,我觉得他存在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希望你去看上级医生或者看专科医生。但是你在等待——比如在美国、英国可能要等半年、一年,在中国可能也要等半年、一年左右——在等待期间要有所作为,你要做一件特别特别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说别让我们的孩子总是一个人独自闲着,或者总是一个人独自忙着,要让他总是处在与爸爸妈妈或者养育者一对一、面对面、快乐、密集的、互动的情景活动和游戏之中,这样就可能不会耽误孩子。即使到了你再去看专科医生的时候,可能你发现你的孩子有些进步。 


孤独症存在共患病吗?如何识别和诊断孤独症共患病?


刘靖: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一个共患病比较多的疾病,共患病包括精神方面的共患病,同时这些孩子也有更多的风险罹患一些躯体疾病。在精神共患病方面,有研究显示,70%以上的孤独症的孩子会有至少一种共患病,30%以上的孤独症孩子会有至少两种共患病,共患病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共患病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包括智力发育障碍,有研究显示,有50%以上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有智力发育的问题;也有研究显示,44%以上的孤独症孩子会有睡眠方面的障碍;还有研究显示,大概有40%以上甚至超过半数的孩子有焦虑障碍;30%甚至接近半数的孩子会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些孩子可能还会罹患情感障碍、抽动障碍等等,所以共患病是这个人群中非常常见的一个临床现象。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也有更高的风险罹患一些躯体方面的疾病,比如癫痫、脑瘫、结节性硬化、胃肠功能紊乱等等。识别共患病是我们干预孤独症孩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我们要特别注意他们除了孤独症核心症状之外其他症状表现,比方说孩子的理解力是不是特别差?要是特别差,我们要注意智力发育方面的问题;他的睡眠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睡眠障碍的问题;他们是不是特别好动?上学以后是不是注意力特别不能集中?如果这样,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问题;他们是不是会过分地恐惧一些事情,或者老是处于焦虑不安之中,情绪很低落,那就要注意焦虑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问题等等。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除了孤独症核心症状之外存在这一系列的症状表现时,我们就要考虑到这个孩子是不是有共患病的问题。当然如果这个孩子有抽搐发作,咱们就得想到他是不是有癫痫的问题。无论是精神共患病还是癫痫等等,都是需要及时去看医生,及时诊断、及时干预的,这是孤独症整体治疗干预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


目前孤独症的治疗研究进展如何呢?


刘靖:


孤独症是一个病因不是很明确、发病机制也还在研究、探讨之中的重要的神经发育障碍,所以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的探索络绎不绝。到目前来说,教育训练还是这种孩子最为重要的干预方法,但是相关的基于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一些治疗方法的探索,或者是结合最新的其他学科的进展开展的一些相关训练,都是在这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些工作。 在结合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方法探索中,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的,比方说在孤独症的孩子中,有研究显示,这些孩子存在催产素系统的异常及精氨酸加压素系统的异常,这些异常是和孩子的交往障碍相关的,所以就有研究去探讨催产素和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或者激动剂治疗孤独症的疗效。另外还有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孤独症相关,所以有研究采用抗氧化剂萝卜硫素来治疗孤独症。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目前来说并不是非常一致,比方说催产素,有研究结果显示有效,有研究结果显示无效。对于精氨酸加压素受体的激动剂或者拮抗剂的研究,初步研究显示有效,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去验证。对萝卜硫素,初步研究显示有效,但是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确认。所以到目前来说,无论是催产素还是精氨酸加压素受体的拮抗剂或者激动剂、或者萝卜硫素都没有被FDA批准应用于孤独症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除了这些之外,结合其他学科的进展来探讨孤独症的治疗干预方法现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比方说现在有研究用机器人训练孤独症孩子的共同注意,确实显示出了疗效。还有用虚拟现实去训练孩子的社会认知,结果显示是能够提高孩子的交往交流能力。这些都是比较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之中。此外,还有研究采用神经调节技术来探讨治疗孤独症的疗效,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目前有研究显示是有初步疗效,但是研究的范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也有人采用直流电刺激来探讨治疗孤独症的疗效,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初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总之,在孤独症治疗领域研究、探讨非常多,但是确实很多研究结果还没有达到临床能够应用的水平,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探讨特别希望家长们去关注,因为有些过去研究、探讨过的方法已经被否定有效了,但是家长们并不知道,所以特别希望家长们和专业医生们多关注治疗的研究探讨,从而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们。


目前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方法有哪些?


邹小兵:


刚才刘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孤独症在医学治疗方面的进展,其实我们知道,在过去三五十年,世界各国都在孤独症的干预、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取得了很重要的进展。现在我们蛮明确,孤独症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能够及时地诊断,我们是可以实施一些科学的干预的。我们讲干预的时候,现在主要讲的就是在教育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干预。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我们认为他是没有办法治疗的,我们现在在孤独症的治疗方面或者说干预方面强调了三点:第一,我们的训练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我们常常用“结构化教育”模式去定义它;第二,我们已经反复强调,孤独症是以社交沟通障碍为核心特征的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我们在对他的干预中必须以社交为中心进行干预,注重全面发展;第三,我们对于孤独症的孩子,在干预的过程中,务必采用行为疗法,就是说,当一个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你一定要去鼓励强化他。当这个孩子不会的时候或者他不能够做到的时候,你要去辅助他、提示他。当一个孩子出现对抗、破坏性行为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对付他,而是要用一些温和的方法去做一些温和的惩罚。我把上面讲的总结为12个字:组织计划、社交中心、奖罚分明。当然这三条可以展开很多很多内容,世界各国都根据这三个核心要求发展出了很多很多自闭症干预模式,有些可能特别强调行为疗法,像ABA疗法;有些可能特别强调环境的布置、组织计划,像TEACCH疗法;还有一些特别强调社交,比如“地板时光”。这些在我们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有一些把各种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疗法。事实上,由于这些疗法的实施,也就是我们对孤独症的认识水平提高,我们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低年龄的孩子,也发现了一些程度不是那么严重的、轻度的、中度的孩子。我们现在真的不再认为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就没有办法治疗了,这些干预方法真的很好地改善了孤独症孩子过去所认为的那种不良预后。


针对孤独症家庭的支持有哪些?


刘靖:


当一个孩子罹患孤独症,对这个家庭来说真的是天塌地陷,当那些爸爸妈妈们知道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的时候,或者被某一位医生诊断为孤独症的时候,他们往往还不能相信,所以他们会四处求医,去印证这个诊断是否正确,他们无法接受。当这个孩子的诊断最后被确定以后,他们就开始琢磨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疾病?妈妈就在想,是不是我怀孕的时候对自己照顾得不好?爸爸就会想,是不是我家里有什么遗传病?甚至有时候妈妈会特别自责,父母也会相互埋怨。


他们能够寻求心理方面的一些专业支持和辅导吗?


刘靖:


是的,比如说去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用一些调整情绪的药物,这些都是有帮助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支持,能够让家长客观地看待这个现实,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而且能够很好地去安排个人的工作,还有家庭的生活、孩子的训练,从而更好地让孩子得到一个温暖家庭的关心和相应的治疗及干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们知道孤独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干预这种疾病,从而避免家长们走弯路,花冤枉钱。家长们特别爱孩子们,特别为孩子们的疾病着急,所以有时候他们会道听途说来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他们在这种时候对任何方法都觉得像一个救命稻草一样,都要去试一试,实际上很多方法并不见得是有效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家长们知道什么是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让家长们能够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孩子,避免走弯路,避免金钱的浪费,也避免错过早期干预的非常重要的时机。 除此之外,我们要教给家长一定的教育训练技能和行为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家长把在机构中训练的内容比较好地延伸到家庭中,而且能够利用家庭中的各种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他们有一定的行为管理方法,就可能能够避免孩子出现更多的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或者对已经有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跟医生进行配合,减少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 最近30年左右,国家政府对于孤独症予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孤独症的筛查到早期康复、到康复救助,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对孤独症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好的支持。社会各界对于孤独症的孩子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也有一些家长的自助团体,比如说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就是主要成员是孤独症孩子家长的这样一个社会团体,家长之间有很好的相互交流、支持和沟通,这些对于家长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孤独症的预后如何?


邹小兵: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几乎每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以后,我们的家长都会问这个问题。我们也同时看到,当我们诊断一个孩子是孤独症以后,我们看到有些家长会当场就崩溃,他们会非常非常悲观。其实这种悲观不是空穴来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对于孤独症的预后都是非常悲观的,当年就有一个说法,“孤独症是一个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不可治疗的、终身的残障性疾病”,给这样一个定义下去以后,你说我们的爸爸妈妈怎么样才能够不悲观呢?他肯定是悲观的。但是我们特别想告诉家长的就是,其实科学在进步,我们对孤独症的认识较上世纪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同时,社会文明也在进步,我们对孤独症孩子的认识、关心、支持、理解也在不断进步着。尤其是我们在孤独症领域里所进行的科学干预方法的研发、推广、运用,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孤独症严重不良预后的错误的认识。当然我们知道,孤独症是一个谱系障碍,既然叫“谱系障碍”,它是有重度、中度、轻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科学干预的话,中、重度孤独症还是会致残,哪怕是轻度孤独症,他也依然可以在学龄期、青春期出现这样那样复杂、严重的社交情绪和行为问题,甚至让这个孩子失去相应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实施科学干预,如果小学、中学甚至职场对于那些孤独症的人士有一种认识、理解、关怀和帮助,其实中重度孤独症可以显著改善,重度是可以不重的。轻度孤独症占孤独症整个比例现在越来越高了,在我们医院里,大概有70%的孤独症孩子是轻度孤独症。我们真的认为家长们不能那么样悲观,他真的应该对孤独症有一种科学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干预,做好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学校老师对他们的认识、关心、理解、支持,这些孩子的未来其实是非常非常光明的。在我15年前、20年前所看过的孩子里,现在已经有很多拥有了跟普通发育的孩子一样正常的、可以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甚至有些还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在这里我特别希望跟观众朋友们说,也特别想跟孤独症的孩子家长们说,包括跟我们诊断孤独症孩子的那些医生们说,孤独症的确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世界医学难题,但是它不再是一个不治之症。我们尤其要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在行动,我们的医学界在行动,卫健委在行动,我们医生在行动,公益组织在行动,整个社会都在行动,都会加强对这些孤独症孩子的认识,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对孩子有耐心,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孤独症相关的教育和干预工作,我们的孩子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我对这一点非常非常有信心,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


(责编 薄荷)



2023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3 - 2023北京第一健康报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10-52478634京ICP备1503921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40924号技术支持:中互信达